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200903总第二十五期>>书画研究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7日      作者:董 建   已经有963位读者读过此文  

清徽州画家吴正桢与《竹石图》



    “十笏茆斋种数百竿修竹,环绕左右,风雨中有声,日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仿管夫人意。竹虚吴正桢写并题。”这段文字出自清代黟县画家吴正桢所绘《竹石图》的题跋。此跋又节录自郑板桥的题《竹石》画跋:“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宦游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画,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1]吴正桢《竹石图》款下钤“吴氏坚之”朱文印、“竹虚贞印”白文印。引首钤“凝紫轩”长条白文印,右下角钤“虚心友石”白文印。《竹石图》纸本水墨,纵128.5、横62厘米。山石用短披麻皴,山坡间绘数丛修竹,清雅宜人。
 
    《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载“吴正贞(1793-1855)清,字坚之,安徽黟县人。善画墨竹。卒年六十三。”[2]其资料来源是《安徽通志》。安徽省博物馆姚翁望先生编《安徽画家汇编》载“吴正贞,坚之,竹虚外史,浪里馀生,清道咸黟县人,耽诗,工画竹石,年六十三乱中被创死。安博藏纸本竹石堂幅,书年款:‘壬寅(道光二十二年)秋月,竹虚外史吴正贞写于望春楼中。’有‘浪里馀生’四字白文印。参考:历代书画篆刻家索引。黟县三志。”[3]
 
    清道光、咸丰间,中国爆发了近代史上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疆域最广阔之时曾占有长江中下游数省,皖南徽州亦不能幸免。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不久,便派出了西征军,与清军在徽州一带,进行多次激烈的攻城争地,陷入了“拉锯战”的状态。太平军在徽州的战事,首先从祁门开始,咸丰四年(1854)正月二十三日,太平军首克祁门城,杀知县唐治、巡检钟普塘。二月,太平军指挥张大有率部由祁门入黟,击溃清军,首次占领黟县。咸丰五年(1855)正月底,太平军范汝杰由青阳率军逾羊栈岭入黟,由际村直下,二十八日攻占县城。二月初一,清军援军由东路进剿,太平军在黟县横冈、石山、烟湾一带藏伏兵勇,火烧庐舍两百家,就在这次战事中,吴正贞遇难。曾任清宁国府训导、黄士陵之父黄德华在其《竹瑞堂诗钞》卷九《二月初一日,官军由东路进剿,贼怒,横冈、石山、烟湾藏伏兵勇,遂焚其庐舍二百家》诗中记其事,其诗中夹注云“横冈吴正贞,字坚之,号竹虚。善书法,画竹尤佳。被枪致死。”黄德华与吴正桢同时代又同为黟县人,均擅诗文书画,黄德华所居黄村距横冈十里左右,其所记当比较准确。
 
    吴正桢自题《竹石图》署款作桢,而所见资料皆作贞。桢有二意,一为木名,即女贞;二是古代指筑墙时两端树立的木柱。引申为支柱。贞有数意,其中一意通桢的第一种解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安徽画家汇编》吴正桢作吴正贞,不知吴正桢是否亦作吴正贞?而吴正桢 《竹石图》款下所钤第二方印即为“竹虚贞印”。
 
    综合以上资料,吴正桢亦作吴正贞,字坚之,号竹虚,又号竹虚外史。斋名凝紫轩。安徽黟县横冈人。“浪里馀生”或与“虚心友石”一样同为闲章,但也有可能是其别号。
 
 注释:
 [1] 《郑板桥集》,岳麓书社,2002年,第349页。
 [2] 俞剑华编《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1年,第281页。
 [3] 《安徽画家汇编》第168页,按此书未正式出版,封面署安徽省博物馆编。
(作者单位: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