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200903总第二十五期>>馆藏精品赏析
  发表日期:2010年12月6日      作者:陆昱华   已经有1135位读者读过此文  

王学浩与张鹿樵——王学浩行书《题奉鹿樵观察大人》赏读



    昆仑堂美术馆藏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行书《题奉鹿樵观察大人》,释文如下:

    鹿樵观察廊庙才,持节河东理盐策。剔釐积弊尽公私,幽隐下情无间隔。政成一骑赋归来,入门粲粲陔华白。教孝从来有特恩,传家亦自留先则。不见潞河归棹图,恰与此图前后相接迹。丙戌夏五题奉鹿樵观察大人削正。椒畦王学浩拜稿。

    钤椒畦(朱文)、王印学浩(朱白相间)、王生(朱文)三印。这件书法作品是王学浩写给常熟张鹿樵的。笔者因撰写王学浩之交游,所以对这件作品颇多留意,细绎文意,竟从中演绎出了王学浩与张鹿樵的一段不同寻常的人生经历与交往。

    一、张鹿樵的生卒年
    丁福保、周云青所编《四部总录•艺术编》有张大镛“《自怡悦斋书画录》三十卷”一条,称“大镛字声之,号鹿樵,常熟人。”[1]至于张鹿樵的生平事迹,则史传鲜有记载。《中国书画全书》收录张鹿樵《自怡悦斋书画录》,编辑按语称“张大镛字鹿樵,清道光年间昭文人,名不显于仕途,生卒亦不详,所著《自怡悦斋书画录》三十卷。”[2]说张鹿樵生卒年不详,真是很草率,其实只要细读《自怡悦斋书画录》,就不难考知张鹿樵的生年。如卷十九“刘文清公字册”条后有张鹿樵于道光六年九月所题写的一段跋,跋语中称:“后嘉庆辛酉,余年三十二岁,官内阁中书。”[3]按嘉庆辛酉即嘉庆六年(1801),以此上推32年,则张鹿樵的生年当为乾隆三十五年(1770)。至于张鹿樵的卒年,翁同龢《题王麓台画富春山图卷次张鹿樵丈韵》(乙酉,1885)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线索,翁诗前小序中说:“张鹿樵先生,先公执友也。嘉庆丁丑、庚辰间,先公在京师,过先生邸舍无虚日。道光戊戌,先公归养,而先生病已不起,其后书画散落。此卷《自怡悦轩记》中不载,盖记成于道光十二年,此卷得于十六年也。今年六月,见于厂肆,遂以工部饭银三百收得之。”[4]按序中所称“先公”即翁同龢祖父翁咸封,而翁同龢父亲翁心存往往称张鹿樵为表叔,如《自怡悦斋书画录》卷二十七“虞山丙舍图卷”条翁心存题跋称:“鹿樵表叔观察大人命题,勉成三章,即请雅正,时庚辰孟夏下浣,愚表侄翁心存未定草,”[5]可见翁氏两代都与张鹿樵交谊很深。因此翁同龢说“道光戊戌,先公归养,而先生病已不起,其后书画散落。”应该可信,道光戊戌即道光十八年(1838),则张大镛当即于是年去世。因此,将张大镛的生卒年定为1770-1838,应该不会与事实相差太远。[6]

    二、张鹿樵其人
    《中国书画全书》说张大镛“名不显于仕途”,然据上引 “刘文清公字册”条张鹿樵跋语,则张鹿樵于嘉庆六年(1801)官内阁中书。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五“物部”下“人物十事•张梅”条:“薇省前辈工书者多,善画者少……张鹿樵大镛天资超迈,谈笑风生,工书,尤善汉隶,而迄未知其能画梅。”[7]按“薇省”即唐、宋“中书省”之雅称,到了清代依然用作中书的别称。如吴大澂诗《对庭花写照》(癸巳,1893)“玉堂视草寻诗梦”句下自注:“唐韩偓自长沙抵醴陵,林篱之次,忽见紫薇花,因思玉堂及西掖厅前皆植是花,赋诗四韵,以寄知心。今翰苑虽无紫薇,而中书称薇省,犹仍唐制也。”[8]李光庭称张鹿樵为“薇省前辈”,则其时张鹿樵正官内阁中书。而王学浩的这件行书作品中作“题奉鹿樵观察大人”,按李光庭《乡言解颐》卷三“人部”下“卜”条:“……以我所自求者,如嘉庆庚辰春,任内阁典籍时,求签云‘随分堂前赴粥饘,何须妄想苦忧煎。主张门户诚难事,百岁安闲得几年。’至四月,张鹿樵前辈授河东观察,余适承乏侍读,所谓主张之门户也。鹿樵前辈尝戏为联句云:‘日边清要无双地,天下穷忙第一官。’不得安闲之语亦验矣。”[9]由此可知张鹿樵于嘉庆庚辰(1820)四月出任河东观察[10]。又翁心存道光三年(1823)的题跋中对张鹿樵任河东观察的经历有详细的叙述:“先生莅河东之三年,政平人和,百废具举,盐荚既正,万物流通,乃修学宫建书院,厚其廪饩,择子弟之开明者教之。壬午秋,淫潦为灾,啮盐池马道护堤几坏。君昼夜捍御,冯夷切和,复奉命疏姚暹渠、筑李绰堰、浚涑水河,三月蒇功,不愆于素。政既成,乃陈情乞养,得旨允行。”[11]从上面所引各人的记述来看,张鹿樵在河东观察任内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为官也比较清廉,大概极其艰辛,“日边清要无双地,天下穷忙第一官”正是他对自己为官的评价。道光二年张鹿樵于河东观察任上告假获准(辞职)后就再没有出仕了。




    张鹿樵善书画,《自怡悦斋书画录•叙》称:“余少从太仓顾容堂先生学,先生挥洒烟云,求请者户外之屦恒满。余随同点染,于画理略知一二。”[12]而前引李光庭《乡言解颐》中也称其:“工书,尤善汉隶,而迄未知其能画梅。”“庚辰(1820)夏,授河东观察,以自题画梅灯十六幅留别,悬之数年,虑有缺损,因装册以存真迹。鹿樵先生事事精,何独于画逃其名。鹿樵先生事事雅,除却梅花不肯写。一朝脱离软红尘,便把梅花赠故人。日见梅花如见我,谓我画工则不可。(原注:有‘我岂画工’小印。)果然下笔超凡艳,不是画工是花判。如此风流似者谁,梅花柳绪当分半。聚二十年别十年,披图欲拍梅翁肩。何时遂买江南櫂,同醉琼枝小雪天。”[13]可见张鹿樵于书画多有擅长,却往往自晦其画。

    三、关于《题奉鹿樵观察大人》及王张之交往

    王学浩《题奉鹿樵观察大人》中有“不见潞河归棹图,恰与此图前后相接迹”句,则此书应该是题在某幅画上的,惜已与画失散。检张鹿樵《自怡悦斋书画附录》卷二十八“潞河归棹条峰策骑二图卷”条,可知王学浩于道光丙戌(1826)正月曾先后为张鹿樵画《潞河归棹图》(高丽纸本,高一尺一寸五分,长三尺七寸)和《条峰策骑图》(高丽纸本,高一尺一寸五分,长三尺七寸)。张鹿樵将此二图及之前同官所题诗文装裱成卷后,又广请题跋,但今天这两幅画及大部题跋都已不见;幸而《自怡悦斋书画录》不薄今人爱古人,不但著录古人之书画,“而于平素往来之良友手迹,择其风雅可存者亦复录焉”,因此王学浩的这两幅画以及题跋都有详细著录,我们依然可以遥想其风采。《潞河归棹图》有王学浩题署:“乾隆辛亥,息园先生告假终养,同官作诗以送之。余时在粤中,未及见。其事距今已三十七年(按此计年有误,应为36年)。哲嗣鹿樵观察亦告假终养,归里后属余补图以记其事,因为点染成之。时道光丙戌正月,昆山王学浩。”[14]息园是张鹿樵父敦培号。而卷后题诗都为当年息园告假终养时同官所作,可见此图正是先有赋诗而后王学浩“补图以记其事”。王学浩“时在粤中”,乃在张问陶岳父广东学政周东屏处任幕僚,张问陶有诗纪之。[15]

    张鹿樵于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四月授河东观察,至道光二年(壬午,1822)即告假终养。当时亦有同官作诗赋此。据《自怡悦斋书画附录》“条峰策骑图”条所著录,王学浩于画上亦有题署,曰:“丙戌正月廿有一日,为鹿樵观察作于山南老屋之易画轩。昆山王学浩。”[16]后接林芬、蒋祥墀道光三年(1823)题诗,及翁心存道光三年(1823)题诗并跋。再后接王学浩丙戌(1826)夏五之所题,即昆仑堂美术馆所藏《题奉鹿樵观察大人》。可见此画也是先有林芬、蒋祥墀、翁心存等人赋诗,后由王学浩补画。《潞河归棹图》与《条峰策骑图》都完成于道光丙戌正月,而且材质和尺寸都一样,应该是鹿樵同时嘱王学浩所画。鹿樵《自怡悦斋书画录》著录王学浩书画甚夥,可见两人交谊很深。《附录》卷二十九著录《王椒畦山水》,款“己酉秋九仿山樵笔法似鹿樵二兄先生,椒畦王学浩。”己酉为乾隆五十四年(1789),王学浩36岁,而两人之相识当更在此前。

    四、关于王学浩的书法

    王学浩一向以老画师自诩,关于他的绘画,陆家衡先生已论述极为详尽,读者可参看《王学浩及其山水画艺术》(见《中国书画》2006年第5期)。王学浩于书法也很用心,他的书法主要取法晋人,而于赵孟頫亦独有青睐,其《学书》诗云:“褚薛欧虞皆入室,传衣终让永禅师。”“摆脱臼窠追正始,可人只有赵吴兴。”[17]所谓“追正始”正是上溯魏晋[18]。而王学浩认为能得晋人神采的,智永禅师后即赵吴兴孟頫一人。王学浩于书法强调“妙语”,并在诗中直接批评当时的馆阁体是“奴书”,于此不难看出他的书法趣尚。试以《自怡悦斋书画录》所著录《王学浩书画册》为例,此册共十二开,据王学浩自题,其中第四幅临锺繇尺牍,第七幅临隋帝书,第十一幅临王羲之帖,这正和他诗中所述取法魏晋相一致。而书此册时,王学浩已76岁,可见其于书法用功之一斑。《题奉鹿樵观察大人》书于道光六年(丙戌,1826),王学浩73岁,正是其晚年佳作。

 注释:
 [1] 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三,扬州:广陵书社,2006年,第317页。
 [2]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570页。
 [3]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570页。
 [4] 《翁同龢诗词集•瓶庐诗稿》,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98年,第103页。序中所及之《自怡悦轩记》当即《自怡悦斋书画录》,翁氏记其大概。
 [5]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630页。
 [6] 张鹿樵撰有《鹿樵自叙年谱稿》,藏国家图书馆,当不难考知其生年,江庆柏先生《清代人物生卒年表》即据此定鹿樵生年为1770年,又据张元僖附识确定鹿樵卒于1838年,与笔者上面的推测相合,故笔者前引两条资料亦可作为考定鹿樵生卒年的旁证。
 [7] 李光庭《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页。
 [8] 《愙斋诗存》卷六《使湘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1页。
 [9] 李光庭《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51页。
 [10] 丁福保、周云青所编《四部总录•艺术编》作“山西河东道”,语焉不详。
 [11]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635页。
 [12]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450页。
 [13] 李光庭《乡言解颐》,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88-89页。
 [14]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631页。
 [15] 张问陶《送椒畦赴广东学使幕府》(己酉,1789):“客舍年来气味同,茶香麈影一灯中。思乡话尽三更雨,擫笛吹残五夜风。画意常摹真水石,棋声时隐小帘栊。感君不为流言误,独解怜才到阿蒙。”“忽检秋衣问百蛮,佛桑花上海云閒。量才肯负三千士,泼墨应图十万山。六祖尚然游岭外,大苏犹恐在人间。椎牛骑象多诗料,莫与繁华一例删。”(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四,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09页)又《题王椒畦画亥白兄过海图》(壬子,1792):“南海之大不如天,作诗何至夸登仙。我辈之奇不在貌,作图何须求逼肖。读君渡海诗,心中澹澹忘天池。看君过海图,人多不必人人殊。王郎下笔真神解,画出君诗满沧海。妙手凭空偶得之,一时游戏俱千载。君不见估客缩头漂大洋,死抱番钱安敢狂。又不见澳门鬼子作洋画,画人如鬼人争挂。番钱一圜画一纸,差足关门媚妻子。人生到此真可怜,只恐天吴一笑人羞死。我有一尊酒,浇入万里风,请将此诗此图吹入南海中。不许俗手污一字,不许俗眼开双瞳,万年长挂蛟龙宫。使彼海若愕然惊拜腰如弓,知我人世未始无英雄。”(张问陶《船山诗草》卷八,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188-189页)
 [16] 卢辅圣主编《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第634页。
 [17] 王学浩《易画轩诗录》(抄本)卷三,上海图书馆藏。
 [18] 顾炎武著,陈垣校注《日知录校注》卷十三“正始”条:“魏明帝殂,少帝(史称齐王)即位,改元正始,凡九年。其十年则太傅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而魏之大权移矣。”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720-721页。
(作者单位:昆仑堂美术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