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8月20日,参加“明清书法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一行60馀人参观了昆仑堂美术馆,《昆仑堂》杂志对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采访。
白谦慎(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中国艺术史教授): 《昆仑堂》杂志我看过几期,一个是关于王学浩的一期。另外就是最近一期,我在唐吟方家见到的。我坐在那里没事情,就看了一遍。我觉得感觉还是非常好的,一个规模不是特别大的博物馆,但是能够促动学术。国内的博物馆我们也接触过一些,包括一些大的博物馆,因为工作的关系。但真正有研究风气的博物馆不是很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昆仑堂这个博物馆从它一开始就办这个刊物,虽然很大,但是却持之以恒,定期发表研究文章,我觉得这种以研究来带动收藏的工作很有价值。
黄惇(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昆仑堂从一开始办,我大概来了有四五趟,每次来,刚才陆馆长还说大部分我都看过了,我说每次看还是有新意,而且看了记不住的,还要看。这个杂志办得还是不错的,那么我的看法呢,今后是不是可以向有些专家提供你们藏品的照片,直接研究你们展馆里的作品,这个效果可能对研究本馆的收藏更有价值,因为像昆山这样一个小的或者说是这样一个规模的博物馆,你要集拢一批学者也不可能,那要利用社会的力量,利用更多的学者来关注,这样可以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和认识昆仑堂。现在陆老师开始着意在外面买,那这个规模就越来越大,更好,更好。(陆家衡:政府每年给我们一笔钱,主要收藏昆山籍画家的作品。)你这种注意的方法很好,首先是买跟昆山有关的,这个很好。(白谦慎:我在各地讲学的时候,有的研究生问我如何选题,我首先讲的就是乡邦文化——乡邦文化层的研究,每个地区先把乡邦文化层、乡邦文献做好了。)
陈维德(台湾明道大学教授): 我想昆仑堂能够有这样一个营运的方式,而且又重视文化艺术,也重视学术的创造,的确是非常不容易。不过我觉得我们这个艺术,可能还是要多方的推广,那么像昆山地区,有很多的台商,最好是多给他们宣导,让他们多多来这边接受这种感染。另外在学术的研究方面,我也希望我们这边是不是也能够跟台湾(大陆地区的人才非常多,台湾也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人才)结合在一起,成为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的殿堂。
沈培方(上海书画出版社古代书法编辑室主任编辑、《书法研究》副主编): 首先我觉得昆仑堂这个博物馆也是小而精,刊物也是办得小而精。第二呢,博物馆的馆长跟有关的人员对我们观众都非常热情,每一期都寄给我们。刚才看到洪丕谟捐献的他的父亲和他自己的印章,我很感慨。洪丕谟是我的老朋友,其实他很挑剔的。他最后会把自己藏品选定捐给昆仑堂,我想不是偶然的。所以我觉得昆仑堂可以像孟子说的:“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华人德(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馆员): 刚才陈先生讲到让台商或者他们的家属来昆仑堂受到一些熏陶。我呢倒可以反过来讲,就是台湾的很多朋友,都是收藏家,有很多好东西,比如在昆山投资的陈先生,他就是一个大收藏家。从元代到清中期,有很多好的书画收藏。还有今天来的何国庆先生,也是收藏明清书画的一个收藏家。那么可以把他们的作品,有机会拿到这儿来展出,让大家也可以开开眼界。这个海峡两岸要不断交流,大家是一家人。我觉得可以借助这一个地方,可以向市委市政府的有关领导或者文化部门的领导谈谈这个事情。这里应该是全国台商投资最集中的一个地方,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能帮助做。(黄惇:甚至可以在《昆仑堂》上面开一个栏目“台商收藏”。)
曹宝麟(暨南大学教授): 对朱先生这样的举动,我觉得非常值得倡导。昆仑堂对一些珍品,要做一些学问方面的研究,写些文章。 (录音整理卜一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