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200703总第十九期>>陆曙轮书画专题
  发表日期:2008年6月13日      作者:顾鹤冲   已经有987位读者读过此文  

停云高木共身闲——忆与陆曙轮先生的交往



    南京大学毕业后,我到泰州军垦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初又分配到昆山,安排在锦溪镇的大东窑厂(时名成茂镇红光厂)工作。这使我很早就有幸结识了陆曙轮先生。
    在工厂里,我因喜欢画画而出名,于是有几位工友告诉我,镇上有一位老人画得非常好,我心中便滋生着与之结识的欲望。一个星期天的早晨,他们带我拜访了陆老先生。
    从工厂走到镇上,两边都是农田,油菜花已金黄一片,初春的气息使人心旷神怡。锦溪是一个美丽的江南古镇,湖汊交横,桥廊相连,如今已成旅游胜地。但在当年,因交通不便,外地人很少到这里来,大街小巷一片宁静。我们穿过长长的弄堂,在一间古旧而整洁的厅堂里见到了陆曙轮先生。他已届古稀之年,但精神矍铄,态度慈祥。举手投足之间,带林壑之气,有田野之风。
    先生的书房虽简陋而雅致,墙上挂着一幅手拟吴小仙笔意的渔村图,画面上柳树苍郁,堤岸迥曲,水面清澈,烟波涟漪,村舍掩映,渔舟斜系。用笔恣肆,墨色滋润,意境深邃。屋后小园中一棵柿树,高枝入云,浓阴蔽日,至此顿感如入《大滌草堂图》矣。老先生将此园名为柿园,自号为柿园老人。
    我们交谈十分投机,从宋代山水谈到明清花鸟,老先生的知识非常渊博。临别时,还借给我一本他自己收集装订成册的解放前出版的《东南日报》特种副刊,上面有介绍历代书画名家的佳作。回到工厂宿舍,我用上海牌135相机把喜爱的画作翻拍下来,时时揣摩临习,阅完后再调新册。在那动乱年代里,这可是难得见到的珍贵资料,至今我还保存着这些照片。
    我们交往越来越密切。慢慢地我知道老先生还擅长围棋,人称“国手”,一些日本高手都曾败在他手下,故当时画名几乎被棋名所掩。另外他的书法与诗词都独具天赋,空时搜集了大量题画名句。偶作诗词,格调高雅,如他题自作红梅图云:“冰霜磨炼后,铁干试清新。霞色江山晚,花开天地春。”短短几句,虽是写梅,都是“见道之言”(苏东坡)。画师的品格、胸襟、匠心和手腕,已弥漫于笔墨卷轴间。老先生身如野鹤,心似停云,高木之下,平淡度日,真乃当代之隐士也!
    1972年,县文化馆恢复,我被调入工作,负责群众性美术摄影活动的辅导,于是我拜访老先生的次数更多了。县里举办简易的展览,出版小小的刊物,都要选用老先生的作品。我们交谈更为投机,已成忘年之交。有一次老先生拿出1937年全国第二届美展的入选作品画册给我看,上面刊登的都是徐悲鸿、齐白石等大师级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幅署名为陆纪的《秋山萧寺图》,画面秋山清寂,河水潺湲,几间茅舍,坐落于疏树峭石之后,中景是一座古寺,立于白云缭绕之间,远山高耸,气势恢宏。用笔自由放逸,跌宕多姿,不拘一格,墨色苍润,变化生动。在融合宋人的严谨和元人的简逸方面,达到了一定的和谐。我觉得此画骨苍神腴,风格与陆先生非常相似。在反复追问下,他才承认陆纪即其原名。老人那种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之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70年代后期,老先生的身体已每况愈下。说话也很困难,我每次拜访,必须由其子家衡先生作翻译才能交谈。每年春节前,我向文教局争取到一定数额的慰问费,数额虽然不大,但送去时,他用难以言表的神态表达对政府的感谢,显示出一个文化老人所求无多的心态。
    1979年秋,陆老先生送给我一幅荷花册页,画面二张荷叶,一朵白莲,隐隐似有清香朴鼻。用笔遒劲苍古,简练生动。一株红蓼,在浓霜下昂首向上,更显精神,增加了秋之生气。上题“秋水池塘晓自凉,己未秋八十叟曙轮”,这是他病中所作,也许是其最后的作品了。
    1980年3月,陆曙轮先生不幸因病仙逝,噩耗传来,不禁潸然泪下。1982年春,为纪念陆老先生逝世一周年,我主持为他举办了一次个人画展。就在刚建造好的文化馆的展厅里,展出老先生历年书画佳作三十多幅,其中以山水为主,也有花卉与书法。这是文化馆恢复后举办的首次个人画展,参观者络绎不绝,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作者为原昆山市文化局局长)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