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200701总第十七期>>书画赏析
  发表日期:2008年6月17日      作者:郭志昌   已经有1661位读者读过此文  

禹之鼎及其《遂园耆年禊饮图》



    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1694)上巳三月三日(3月28日),坐落在马鞍山北麓的遂园里,觥筹交错,笑语声喧。因故被撤职在家的徐乾学以东道主的身份,召集了四方仕宦,举行了一个气氛热烈的家庭宴会,并仿照东晋时王羲之等文人雅集和宋时文彦博集年老的士大夫聚会作乐之事,请大家酒后赋诗,并特地请来宫廷画师禹之鼎当场作画,于是便有了清初昆山历史上耆年之会的一段佳话。

    徐乾学一直认为自己购遂园是得意之举。十几年前,他和二弟徐元文曾致信舅父顾炎武,表示要将遂园买下以迎舅父由陕西华阴返回故乡居住,顾炎武谢绝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遂园依山面水,二者兼得。昆山胜境,以斯为最,再无一处可与之媲美。在江南园林中,遂园与常熟的燕园、海宁的遂初园和海盐的绮园相比,也要有名得多了。徐乾学当然也有借这个机会向诸位老友炫耀的意思。

    参加这次雅集的共有12人,他们分别是:常熟钱陆灿(83岁)、昆山盛符升(80岁)、长洲尤侗(77岁)、太仓黄与坚(75岁)、华亭王曰藻(72岁)、长洲何棅(70岁)、常熟孙旸(69岁)、华亭许瓒曾(68岁)、上海周金然(64岁)、昆山徐秉义(62岁)、无锡秦松龄(56岁)以及徐乾学的朋友、诗僧绀池。这些人大都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今天不以官职高低,而以齿序(生年)先后落座,盛符升和徐家兄弟为主人。众人清樽雅集,琴弈觞咏,成为一时盛事。徐乾学特意请来内廷画手禹之鼎,作一幅《遂园耆年禊饮图》,并委托钱陆灿作记。

    全体客人于前一天就到齐了。徐乾学安排好大家住下,白天饮酒,晚上观看堂会演出,尽兴而息。第二天,遂园耆年禊饮正式开始。根据禹之鼎的建议,为了使将来的画面显得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徐乾学请客人们自由组合成为四组,各自随意,自由活动,请画师现场作画。

    第一组客人在院中的水池边上,有司经局洗马周金然、翰林院编修黄与坚、户部尚书王曰藻、按察使许瓒曾。四人或赏晚梅,或踱方步,或捻须吟哦,或翘首远望,各具姿态,各得其乐。

    第二组客人是翰林院检讨尤侗、提学佥事何棅,两人正在梧桐岗上兴致勃勃地下棋,诗僧绀池在一旁观战不语,托腮深思。他们身后,曲径旁的桃花盛开着。

    第三组在院中的一座小石桥上,徐乾学站在中央,长子徐树谷在他的左边,一只手扶着他,六岁的曾孙牵着老爷爷的衣带。几步之外的树下立着三个人,一个是徐乾学的侄子实均,另外两个是他的孙子伯质和伯厚。

    第四组人最多。巨石旁长着一棵老树,树下长廊的栏板上坐着四个人,他们在眺望马鞍山上的凌霄塔。西山脚下,城墙城堞清晰可见。四人分别是左春坊左谕德秦松龄、右春坊右中允徐秉义和原任广西道监察御史盛符升。其中抱膝而坐的,是常熟举人孙旸。旁边站着、低着头看自己脚的那个人,就是写《遂园耆年禊饮图记》的钱陆灿。

    因为禹之鼎的画作属于工笔人物画,欲速则不达,只能容他慢慢画来,不可着急。徐乾学写了一首《赠禹鸿胪乞画遂园修禊图卷》的诗给他:“广陵禹鸿胪,丹青艺称最。往余请急归,君返桂林旆。马首欲分途,迸泪洒青濑。余方志皇舆,请君任图绘。成书岁几稔,还朝发将艾。届兹暮春初,禊事腾吴会。良朋平日欢,佳日弭飞盖。波光明亭馆,山气纷蔚荟。早莺啼花枝,微雨湿衣带。群贤觞咏馀,执手写肝肺。骋怀非一端,即事多感慨。尔能托神契,抗心风尘外。千载李公麟,画理游三昧。何谓让古人,辜负此良会。少日祈盘桓,持酒当阶酹。待君脱稿时,吟诗送击汰。”

    几天后,一幅记录这次盛事的工笔画装裱完成,钱陆灿的《记》也经过润色交卷,收入三卷本的《遂园禊饮集》,里面有各位参加者的诗作,由当时的海盐督学徐汝霖(号江南)作序。

    徐乾学以这种方式为昆山留下一幅工笔长卷,留下了一本三卷本的诗文集,堪称盛举。

    四个月后,徐乾学去世。《遂园耆年禊饮图》与传是楼的藏书归他的次子徐炯接管继承。这幅长卷躲过了雍正十二年的火灾,一直由徐炯的后人保存了下来。

    一百多年后的1826年腊月末的一天,龚自珍来到昆山,在徐乾学的六世孙、安徽翰林徐宝善家中作客。主人取出几代人珍藏的《遂园耆年禊饮图》请他观看,并请他题跋。龚自珍题写了“同年生徐编修宝善斋中夜集,观其六世祖健庵尚书遂园修禊卷子,康熙三十年制也,卷中凡二十有二人。遂园在昆山城北,废址余尝往焉。编修属书卷尾”一段话,并题诗两首于其上:“昆山翰林召词客,酒如绿波灯如雪。八人忽共游康熙,二十二贤照颜色。七客沈吟一客言,请言君家之遂园。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托本春烟昏,背烟酹起尚书魂。”“二十二贤不可再,玉山峨峨自千载。东南文献嗣者谁?剔之综之抑有待。布衣结客妄自尊,流连卿等多酒痕。十载狂名扫除毕,一丘倘遂行闭门。以属大人君子孙。”在60多字的跋语和两首诗中,龚自珍写错了几处,一是将三十三年写成了三十年,再是把十二个人写成二十二个人了。

    这是昆山历史上宫廷画师唯一一次以昆山当地的背景和人物、事件所创作的一幅画,而徐乾学在遂园搞耆年禊饮活动,也仅有这一次。至于参加的人数,除了《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的记载外,清人王汝玉的《梵麓山房笔记》、秦瀛《小岘山人集》和毛庆臻《考古杂记》中都有提及,其中都写的是十二人。《考古杂记》说:“客有持《遂园修禊图》来观者,褚篆题首,禹之鼎图,画十二人像……”。

    后来这幅画的下落不为人所知。目前,昆山图书馆中所藏的各种画册中,禹之鼎自作或与人合作的作品,在国内和海外可以看到的共有75幅,但唯独没有这一幅。估计这幅画如果还存在的话,只可能在民间了。但愿它能侥幸躲过1826年以后各种浩劫和灾难。

    禹之鼎的画,昆山人王德森(1857-1943)倒是有一幅。民国三年(1914年)三月的十天之内,他先是在娄东(太仓)得到一套昆山先贤魏校的《庄渠集》,接着又在吴门(苏州)得到禹之鼎的《兰亭修禊图》(堂幅)。兴奋之馀,他写下一首七律志喜:“自古精诚动鬼神,偶然遇合岂无因。穷途久废名山业,旷代重逢稀世珍。星浦真儒剖钵老,兰亭韵事爱鹅人。千秋肸蚃通灵爽,展卷披图謦咳亲。”这幅画也未见海内外各博物馆收藏,估计仍在民间流传。

    禹之鼎一生中以修禊为题材的画也就这么两幅,真希望人们在不久的将来能见到《遂园耆年禊饮图》这幅描写昆山山水和人物的画,可能的话,能将这幅画郑重地请回它的家乡——昆山。如果能发现禹之鼎的《兰亭修禊图》,那更是让人喜出望外了。

                                                                                (作者单位:昆山图书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