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200701总第十七期>>书画赏析
  发表日期:2008年6月17日      作者:张恨无   已经有1212位读者读过此文  

狂士异代有知音——试论徐渭对郑燮书法的直接影响



    徐渭卒后一百年,郑燮出生,虽时隔事异,但晚明的余绪在郑燮身上还有所体现。郑燮有一方“青藤门下走狗”的闲章,道出了对徐渭的敬仰之情。能让一个自视甚高的狂人服膺,足见徐渭的人格与艺术魅力。既如此,郑燮对徐渭的书法、绘画、诗文给予关注,加以仔细的学习研究,便在情理之中。人们多注意到徐渭对郑燮思想解放、个性张扬的人格精神影响,殊不知,在艺术上尤其在书法上郑燮直接取法徐渭的亦很多,即郑燮不仅师徐渭之心,更直接师其“迹”。本文拟对此作一简述。具体来说,徐渭对郑燮书法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结体。 徐渭不满当时弥漫的台阁书风,打破方正、平整、匀称的结字方式,一变为欹侧支离、纵横错落。郑夑对馆阁书法抱着与徐渭同样的态度,认为这种书体戕害性灵,强烈主张加以变革。再者,两人都曾师法黄庭坚,徐渭变黄氏较端正的放射状结体为更夸张的倾斜之状,“变其构密,扩为萧散”[1]。徐渭对结字的变形改造,不仅开傅山“四宁四毋”的先声,同时也对郑夑“破格书”有着莫大的启发。试看徐渭《自书诗七首》长卷的结字布局对郑夑的影响。(见图一) 

    徐渭此篇取法黄氏,结字不拘格套,纵横随意,并且加进了草体及隶书笔意,显得跌宕飘洒。尤其是“脱”、“落”等字,由于郑夑六分半书给了我们太多的印象,如果不看署名,几疑为郑夑所书。把别人作品局部的特点加以抽取整合,成为自己风格的独特印记,为书家创新之不二法门。郑夑的聪明处在于不只学黄氏学徐渭,他的书法中还加进了篆、隶、楷等书体,陶冶熔铸,遂成就其奔雷擎电、独步天下的六分半书。

    二、笔画线条。 郑燮书法具有浓浓的画意,所谓“书中有画”。书中画意更多体现在对笔画线条的运用与处理上。艺术家们很早便注意到书与画的交融相通,如元赵孟頫“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的诗句,但真正以画法入书,徐渭书法却体现得较早也较为显著。有人认为,板桥以书法画兰竹,将书法直接引入画技,又将画技引入书法,这是古今未见之独创,此语显然不妥。试看徐渭代表作《行书七言诗卷(东邻西舍丽难俦)》。此幅作品用笔大提大按,而又极尽变化,线条粗细对比极为鲜明,最独特的还有那极细的纷繁缠绕的牵丝,瞧来不觉凌乱纤弱,反更添灵动妩媚。全篇点画纷披,跌宕多变的撇、竖、捺画,恰如落英旋舞,青藤枝蔓,其笔法由来不难从其绘画《杂花图卷》中寻出端绪,与其说是书法,把其作为一幅阿娜多姿的水墨写意画来看亦无不可。在这里,徐渭已经把画法和书法做到了很好的交融相通了。对徐渭书法中的画意,明末张岱亦曾有“青藤之书,书中有画”之评。(《跋徐青藤小品画》)对此郑夑心领神会,在书法创作中有意识的把竖、撇、捺等画以竹兰法出之,所谓“作字如写兰”,更自觉的把画法融汇到书法中去,取得了出人意表的效果,为书法的风格表现另开新境,赢得时人及后人的普遍赞誉。郑夑在其《墨竹图》题款中说得很明白:“吾作书,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长、高其佩之画以为笔法,要知书画一理也。”[2]可见,以画法入书法,郑夑是有意为之,直接以徐渭做为师法的对象的。(见图二)

    三、章法创意。郑燮在此方面受徐渭的影响更为明显。徐渭书长涂短抹,不修边幅,分间布白,不拘成法,却有着姿态横生、神采飞扬的整体效果。“迨布匀而不必匀”[3],于局部的动荡冲突中求得整体的平衡和谐,于大雕琢中求得匀称自然,这正是徐渭的匠心所在。无疑,郑燮“乱石铺阶”之法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前面已经说过,郑燮与徐渭一样,对僵化拘谨的馆阁体深为不满,力求突破樊笼,以满足个性抒张的需要,故在章法布局上,努力把大小、方圆、斜正、疏密、浓淡,相间错落、相反相成的造型因素加以组合。大体说来,郑燮书法行气流转,平衡妥贴,达到了“意之所之,随笔挥洒,遒劲古拙,另具高致”的境界[4]。于此,我们不难看出郑燮在章法上法乳徐渭的痕迹。再者,徐渭把草体及隶书笔意运用到行书中,从而使字势更显飞动,书风更为新颖别致。这种创意连同上述的画意入书等对郑燮领异标新、“怒不同人”的“六分半书”同样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既然可以把草体及隶书融进行书当中,为何不能把篆、隶、行、草乃至楷各种书体杂糅到一起,创造新的书体呢?郑燮卓荦特异的“六分半书”就是在这种自觉创新意识下呕心沥血的实践结晶。

    综上所述,郑燮的“六分半”破格书并不是凭空产生,而是有着脉络可寻的继承与创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细微的用笔线条到宏观的构思创意徐渭书法都对郑燮给予了直接的启示和影响,郑燮以敏锐的眼光,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取法对象当然不止徐渭一人,但不容置疑,徐渭在其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郑燮对徐渭人格精神的接受阐扬自不待言,其师徐渭之迹的“隐蔽”一面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这对更好地理解郑燮其人其书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徐渭著 《徐渭集》, 中华书局,  1983年4月第1版。
[2]郑板桥著,卞孝萱编《郑板桥全集》, 齐鲁书社, 1985年6月第1版。
[3]同[1]。
[4]查礼《铜鼓堂遗蒿》卷三十二。转引自《郑板桥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年12月新1版。
(作者为苏州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