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603 总第十六期>>昆仑堂美术馆五周年专题
  发表日期:2007年4月3日      作者:夏天星   已经有1193位读者读过此文  

朱福元和昆仑堂



昆仑堂美术馆成立五年了,五年来它以精美的收藏、严谨的学术研究、科学的管理和热情周到的工作,为来自全国各地和国际上的参观者、艺术爱好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同时也在广大的参观者和艺术工作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印象。
在经济发展,物质日益丰盛的生活中,如何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来充实我们现代社会文明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收藏热和艺术品市场的兴起,显示了整个社会对于书画艺术品的追求和向往,为此,在昆仑堂美术馆成立五周年之际,我们深感昆山市政府的远见卓识,同时也更加敬佩著名收藏家朱福元先生。朱先生以他毕生的收藏向他的家乡和民族表达了他的深情厚谊!

 



朱福元、方慧夫妇在东京寓所


我自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东京认识了朱先生。初次见面,他即将所藏书画精品一一展开,同时说明每一件作品的年代、作者及收藏经过。当时他博闻强记,精力充沛,看不出已是年过七旬老人。从那天起,每个星期六我都如约去朱先生那里,有时还遇到来自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的中国书画同好。像闻名海外的佳士得拍卖行原中国书画部主任黄君实先生,和专门复制中国古代书画的日本“二玄社”总编高岛毅彦先生等,都是朱先生的座上客。大家依次看罢朱先生的藏品,即兴而谈,最后朱先生必以他所创立“赤坂饭店”的美味佳肴来招待我们。这种欣赏艺术和品尝美味的“雅集”自90年代始延续了将近十年。这十年使我有机会展观中国历代名家的原作,有机会接触到海内外的书画专家、学者,加深了我对于中国传统书画的认识,更可贵的是使我了解了朱福元先生非凡的经历和他善良、正直、高尚的人品。
朱先生祖籍江苏昆山,为一方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他的祖父富于收藏,每逢天朗气清之日,便将所藏书画展示于厅堂,并亲为他的长房长孙朱福元讲解一番。这一幕深深地印在了朱先生的记忆里。在后来我和朱先生的谈话中,他不止一次向我深情地谈起这一段往事。正是这一段少年时期的生活,不但使他有了欣赏书画的爱好和修养,更为他日后的收藏,乃至于捐赠书画、建立美术馆等美好的愿望,埋下了“种子”。大学毕业后,朱先生以经商继承祖业,往来于昆山和上海之间。
解放初期,朱先生从香港转入日本。因行色匆匆,没有带去财产,为谋生计,朱先生和夫人可谓是历尽艰辛。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们创立的中国料理“赤坂饭店”发展到十几家,在日本国内得到上至皇族、下至平民的交口称赞,并在美国及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中声名日盛。
生意上的成功,反而加深了朱先生对民族文化和家乡的思念。朱先生和我讲,他在日本没什么朋友,因为当时华人凑到一起讲的都是生意话,他听得乏味,精神感到很寂寞。当时唯一的消遣就是逛东京的古玩店,看看书法、绘画。在欣赏书画的时候,他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回到了少年时代和祖父一起生活在江南老宅的情景中……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开放政策,与日本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书画大师都到过东京,如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海粟、杨仁恺先生等都和朱先生有过来往,也给予朱先生的收藏准确的评价,并一致赞赏他这种收藏散失于海外中华艺术品的民族精神。这一切更坚定了朱先生先出藏品集,后建美术馆的愿望。为此朱先生委托我将藏品分类造册,于1993年去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商洽出版《昆仑堂藏书画集》一事。1994年薛永年先生主编的《昆仑堂藏书画集》在北京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并向全国各大图书馆捐赠图书。
1997年我陪朱先生游览了杭州、苏州之后,驱车回到了朱先生的故乡———昆山市石牌镇,在离开家乡近五十年后,朱先生在家乡亲人都不知晓的情况下,悄然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故乡。我不可能完全理解朱先生当时的心情。我扶住他微微颤动的手臂,陪他缓步走上老桥头。他手抚桥栏,热泪盈眶,放眼望去老桥如旧,流水依然,河边的老屋早无踪影。物去人非,一切都是既熟悉又陌生,他深叹苍桑之变。当时桥边有几位晒太阳的老人,我问他们可知道朱孟豪这个名字。其中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给朱先生指出了朱家老屋的位置,及朱氏亲属在河边新居的位置……在满是落日余晖的老桥头,朱先生伫立了很久。
回到上海后,经过一夜的深思,朱先生决定将所藏三百余件历代书画捐赠给他的家乡昆山。他强调并不满意他经商的成功,他认为他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是尽力收藏了散失在海外的中国书画。把收藏捐赠给家乡,和家乡人民共同完成建立美术馆,是他对养育他的祖父、父母、家族和家乡父老最好的回报。为此,自1998年始,朱先生以八十高龄不辞辛劳多次往返于东京和昆山,五次和当时昆山市主政的季建业书记及有关领导谈议具体事项,从作品的挑选到美术馆的设计都倾入了极大的心血。最终在2001年底昆仑堂美术馆开馆,完成了他的心愿。
今年朱先生已八十八高龄,因患目疾,行动不便。在最近的通话中他表示了对中国教育事业和艺术品收藏、艺术市场中存在问题的种种忧虑。他一再表示搞收藏不应成为投机生意,他强调人们应当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来提高自己的情趣,净化自己的身心,最后使自己高尚精神转化为有益的社会行动,并形成良好时代风气,这才是艺术的作用。他说自己虽然双目患疾,眼前一片昏暗,但是内心充满光明和快乐,如果视力有所恢复的话,还想为读不起书的青年人做一点事。因为中国的兴起在青年,而青年的成长在教育。我们的民族一定要兴盛,因为我们民族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化。他嘱托我一定要把他对青年人、对民族的希望写出来,以表示他对中华未来必将强大的坚信和祝愿!
这就是昆仑堂美术馆书画捐赠者、收藏家,一位充满对家乡之爱的八十八岁老人的胸怀。他以他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为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切实的贡献!
一切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都会向朱福元先生表示真诚的祝福和深深的敬意!
(作者单位:昆仑堂美术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