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601 总第十四期>>古代书画研究
  发表日期:2006年8月4日      作者:董建   已经有1738位读者读过此文  

明《曾稔墓志铭》与程南云、夏书法



   《曾稔墓志铭》石质,共两块,篆额一,石高52.5、宽52.5、厚9厘米;墓志铭一,石高52、宽52.5、厚9.5厘米。墓志铭文如下:

    封征仕郎翰林检讨兼右春坊右司谏曾公墓志铭/翰林院检讨□□□□□□□□□□志铭/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前国史总裁泰和王直撰文/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东吴夏书丹/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兼经筵侍书广平程南云题盖/曾氏□□□□□□□□宗者始徙居(吉水)之(住)岐,世以儒为业。公高祖少晖□/兴元路教□□□□以礼(坐)□□徙居匡山,庭兰生龙升,又徙庐溪,则公之曾大/父大父父也。公讳稔,字秩东,东□(洲)□其别号也。生有美质,聪敏不群,喜读书,□/未尝释卷,于圣经贤传皆能通其□□,尤深究阴阳五行之说,恬于声利不乐仕/进。尝曰:“读书明理以治心修身,若忘己为人,岂吾所乐哉。”然雅好山水,及观古人/之奇事伟蹪,慨然有志于四方,父母怜其志,资给之,乃涉闽、广、湘、汉、雍、豫、齐、鲁之/墟。凡通都巨邑、山川明胜之处,可以登临观览,以兴其遐思而发于吟咏者,无不/游。缙绅之士多与公相好,而托意于文字之间。久之公归,张庭望为书“东山耕云”/四字。刘嘉会序其意以赠行,曰:“持此以为亲娱亲之”。心乐焉。公奉事极诚敬,田园/池诏所以备物致养者,皆躬理之,朝夕率妇子祗顺左右不少违。岁时供祭祀,□/宾客,毕弟妹婚嫁,恤乡党贫匮,凡亲之所欲者,无不如其志。公性疏达而是非(白)/黑无隐情,事之缓急有谋于公者,公处之尽其方始终成败,若数计不爽毫发。(耕)/于东山之阳,课僮奴致力其中,出入作息,常与云为伍。佳时暇日,亲宾往来必(置)/酒相欢,歌耕云之诗,和以康衢之谣,其乐盖嚣嚣然而忘其身之老也。爱诸子,皆/使读书,勿以怠废业。暹遂以文学显于时,而公勉之尤笃。景泰癸酉冬,暹官近侍,/有贤名。/朝廷推本于亲,封公为翰林院检讨兼右春坊右司谏,乡邑荣之。明年,甲戌三月□/六日以疾终于家,距其生洪武辛亥二月初一日,享年八十有四。娶刘氏有贤□,/先公四十余年卒。子五人,暹、暐、晧、曦、昱。暹今为国子司业,余皆先卒。女二,嫁阳□/(育)陈雅怀。孙男四, 含弘、 含英、 含和、含敬。孙女二,长纳中书舍人周暠,次适槎(坪)□/(籍)。曽孙男二。司业闻讣,解官归治丧。卜以本年十一月十三日葬于本里□/□□辛山乙□(而)具公行实来请铭。予交司业久,且闻公之德旧矣,不可辞,(铭)□/□(有)□东山□□□□□□□(耕)其中,常与云期。云则何心,维公是□。/□□□□,□□□□。□□往矣,云复畴依。悠悠故山,归来何□。/□□□□,□□□□。□□□然,荷……

    《曾稔墓志铭》30行,满行31字。墓志左右上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磨损,中间部分保存尚好,能清晰地看出文字。因墓志部分文字损泐,再加上辗转于文物市场中,已难以确定出土地。现仅根据墓志中出现的吉水、匡山地名,初步判断出土地应为江西省吉安或九江一带。吉水曾有吉水县,南唐析庐陵置,元升为州,明复为县,属江西吉安府;匡山,即庐山。

    墓主曾公名稔,字秩东,其事迹传略不见于人名辞典。其翰林院检讨兼右春坊右司谏的官职亦因其子曾暹“官近侍,有贤名,朝廷推本于亲”而封之。封官的第二年便“以疾终于家”了。在多种人名辞典中,未能检到曾暹名字,但他能请到年已76岁高龄的太子太师、吏部尚书,与王英齐名、时有西王东王之目的王直撰写墓志,以及以书画闻名于世的程南云、夏二人题盖、书丹,除了他与王直、程南云同籍江西的因素外,说明曾暹亦非等闲之辈。这里,顺便谈点墓志铭撰写的问题。《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书中反映的人和事多有所本。书中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打秋风乡绅遭横事”,写范进母丧七七之期后,张静斋来问候,谈到范母下葬等事宜,“张静斋屈指一算:‘铭旌是用周学台的衔。墓志托魏朋友将就做一篇,却是用谁的名?’”后来张静斋与范进往高要县见汤县令,路上商量,“此来,一者见老师;二来,老太夫人墓志就要借汤公的官衔名字。”(借用名字要得到本人的同意)[1]从这段描写看,我们知道一些关于古代墓志撰写方面的信息。之所以要找有地位有名望的人具名,当然是为了显其荣耀。我以为是否名人亲笔,当与求撰者的地位及亲疏关系有关。我们每每发现,类似于这样的墓志铭文字,在署名者文集中未必收入,除了未及收入文集和其它原因外,是否和代笔不宜收入有关?据此,我们是否不应该将这类文字不加甄别全作为作者的佚文?不管此墓志铭是否出自王直之手,但其文字终因受人之请,而难免程式化和套话。又因墓主非历史上名人,墓志铭中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史料,故略而不论。此墓志真正的价值体现在书法艺术上。


程南云 曾稔墓志铭额



    篆盖者程南云字清轩,号远斋,江西南城人。(墓志铭中称广平程南云,实因程姓望出广平之故。)永乐间以能书徵授中书舍人,累官为通议大夫、太常寺卿。工诗文、善画梅竹。又善四体书,荣宝斋曾收到他书于正统壬戌(1442)年“五体书唐韦应物诗卷”,书体为楷、行、隶、篆、章草。辽宁省博物馆藏有程南云行草书《千字文》。由程南云书碑的则有《长陵神功圣德碑》和崇化寺《正统八年十月碑》。当然,程南云还是以篆书最为著名,他篆额的碑很多,如北京《敕赐清虚观记》、江西吉安周忱墓之神道碑、云南保山市太保公园内《金齿军民指挥使司庙学记》及石景山模式口出土的《故清平伯吴公墓志铭》等。有资料说他的篆法得程思孝之传,篆书工整规矩、圆润流转,颇具庙堂气。亦有人认为他用粗短笔写篆,是有可能的。其实宋、明许多篆额字大同小异,实在和书此特定内容及形式有关。程南云篆书单独写成字幅的,目前似未见过,传世墨迹多在书画卷引首中,如南京博物院藏《宋朱熹与某侍郎书札》前引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之“夜宴图”、辽博《陆游自书诗卷》之“放翁遗墨”以及题夏昶《上林春雨图卷》。书画卷引首题字者要有名气,字则以端庄、古雅为宜,程南云篆书及名望都是符合这个要求的。篆盖共有20字,字体为小篆,结构平稳,线条粗细均匀,整齐划一,功力很深。此篆盖中两个“右”字均篆作“又”,此非小篆写法,金文亦不如此写,似只有传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有此写法。而程南云对赵孟頫的书艺正是称赞有加,深有研究,他在自书《千字文》后跋道:“……至元赵文敏公,实先文宪公所荐,先著作公盖尝从学者也。故余家所藏公书诸体墨迹、先世碑志为尤多,至今宝之。幼时承父兄之教,朝夕临仿……”,与此当不无关系。[2]关于程南云的生卒年,于成龙先生在“明•程南云《行书千字文》册赏析”[3]一文中认为:“程南云所书《千字文》册,由文后长题可知书于明正统六年(1441),其自云:‘暨来京师从事秘阁……迨今余四十年’。各类文献对程氏生卒年皆记载不详,程氏于永乐初召入京,由此可大体推断此墨迹作于60岁左右。”永乐元年为1403年。这里有一个问题,即于文中引用的“暨来京师从事秘阁……迨今余四十年”语,似有断章取义之嫌。如果理解为程南云二十岁左右来到京师,已四十年,当是六十岁左右,但程南云原文中的“迨今余四十年”是指其“幼时承父兄之教,朝夕临仿……迨今余四十年未得点画之妙一二”,而非专指到京师以后四十年。幼时应指10岁之前,总不会是弱冠之年。问题的关键在于程南云来京师时是20还是30岁左右?!


小楷曾稔墓电铭局部

    夏(1388-1470)字仲昭,号自在居士、玉峰,江苏昆山人。他原姓朱名昶,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后复姓夏,太宗为之更名。正统中官至太常寺卿。夏画竹极有名,早年师法王绂,后能自出己意,与上元张益齐名。有资料载夏见到张益《石渠阁赋》,自叹不如,遂不再作赋。而张益见夏所画竹石,亦不再画竹。当时流行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的赞誉。目前他的绘画作品传世尚有多件,可以一睹风采。夏另一被人称道的技艺是他的楷书。由于他精擅楷法,永乐曾命其书宫殿榜。笔者留心书法有年,或许见识有限,仅在2005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会见到他写的小楷《小学》册页。因此,这块由夏书丹的小楷《曾稔墓志铭》对我们了解、研究夏的楷书艺术都直接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于夏楷书的师承出处,现从墓志铭分析,他的楷书亦未能绕过二王。从具体点划、结构看,似更接近于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同时也有时代气息和痕迹。将《小学》册页与墓志铭比较,碑书笔画略显方正,少了几分柔婉,除了与碑版凿刻有关,年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曾稔逝于景泰甲戌(1454年)三月,卜于本年十一月葬于本里。《曾稔墓志铭》的撰写与书写应不出该年前后,如果以此推算,夏书写时年66岁,而册页作于1442年,夏54岁。墓志铭虽是小楷,但写来并不拘谨,而是“宽绰有余”,具有大字风范。点画沉稳有力,冲和丰秀。明初至正统间,善楷书者有危素、宋濂、宋克、沈度、沈粲等人,其后则有祝允明、文徵明、王宠、董其昌、黄道周、张瑞图、朱之藩等,将夏的楷书与上述诸人书法相比,并不逊色多少,但他书名在后世不显,究其原因,除作品稀少外,画竹之名太盛以至书名被掩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注释

    [1]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1月第八个五年计划版。

    [2][3]《书法》1999年第5期。

                                                                (作者单位:安徽黄山市屯溪博物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