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503 总第十三期>>馆藏精品赏析
  发表日期:2006年4月4日      作者:任军伟   已经有1074位读者读过此文  

工而有意——刘海粟及其《老少年》



    在中国20世纪的画坛上,刘海粟并不是一位循规蹈矩的画家,也不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画家,他似乎天生就具备了艺术家的气质和条件。他的大气让世人无法忘记,他的狂热让世人有目共睹,他的长达近一个世纪的艺术活动及获得的荣誉让世人难以企及,他一生中以无所顾忌和勇往直前的气魄,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写下了举足轻重的一笔。

    刘海粟(1896-1994),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初名槃,字季芳,笔名海翁。1896年3月16日生于江苏常州青云坊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后因喜爱苏东坡的“渺沧海一粟”之词意而改名“海粟”,故世称“刘海粟”。擅长油画、中国画、书法,并从事美术理论研究。著有《海粟丛刊》、《米勒传》等多部著作,出版有画集几十种;言论被集为《海粟黄山谈艺录》、《刘海粟画语》、《海粟诗词选》、《齐鲁谈艺录》、《刘海粟大师论艺类辑》、《刘海粟艺术文选》等多种专辑。

    刘海粟从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6岁入私塾,读“四书”、“五经”,写字习画。写字初临欧阳询《九成宫》,后临柳公权《玄秘塔碑》、颜真卿《麻姑仙坛记》,习画以描摹恽南田的白描花卉和《芥子园画谱》为主。10岁进绳正书院,开始接受西方思想教育。14岁到上海入画家周湘主持的背景画传习所学习西洋画,这为他以后通往艺术大师的道路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其艺术活动一般从他17岁的1912年算起,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1912年至1928年为第一阶段,即上海美专创建阶段;1928年至1949年为第二阶段,即出国讲学考察阶段;1949年以后为第三阶段,即艺术全面发展阶段。刘海粟从事艺术事业近百年,其主要成就可归结为四点:一、他是中国最早兴办现代美术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二、他的艺术兼通中西,是中国最早介绍并借鉴西方现代绘画的艺术家之一;三、他的大量文章、讲话丰富了中国现代美术理论;四、他引进外国美术,又广泛地向外国介绍中国美术,在现代中外美术交流史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刘海粟有着光辉灿烂的人生,同样有着彪炳史册的艺术。他的绘画非常注重抒发个性,无论是油画还是国画,都充分展现了其特有的性格。他喜欢印象派大家莫奈、雷诺阿、塞尚、高更和凡高等人的作品,因为这些人的作品能与他豪放的性格和火热的感情相合拍。正如谢海燕对他的评价:“有塞尚的永久实在性,而无塞尚的重郁;有凡高的奔放泼辣,而无凡高悲怆震颤之笔;有马蒂斯的单纯韵味,而无马蒂斯的温情感。这些不同之处,表明了他虽为这些大家的作品倾倒,但不落入他们的窠臼,他有自己的主见和判断力,这是个性的表露。他把各大家的精粹吸收了过来,通过他的心脉,即时代精神、民族精神、自我精神的融洽而成为彼独特的艺术了”(谢海燕《关于刘海粟》)。所以他绘画中那响亮的色调和“大”、“力”等特质在当时的画家中很少有人与他比肩。刘海粟对民族传统绘画也有相当的根底,观其中国画大致特点有三:一是传统功底深。他对传统文人画有所钻研,有很强的以书入画能力,能用笔墨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二是注意写生和观察自然,能够从自然中不断汲取创作灵感。他晚年多次上黄山,作品每次都能写出新印象、新感受而不落俗套;三是能融合西画的表现手法,以适应现代人的视觉审美和心理需求,适应现代环境下的装饰需要。他的作品既有整体的大效果,又有局部和细节的美,很耐看。

    昆仑堂美术馆藏的《老少年》扇面画(见封底),在刘海粟的作品中属于早期之作,是他工笔花鸟画的代表。这幅画用笔质朴生拙,属于适兴挥毫的类型。画面主体为一折枝花顺势生长,枝上的几朵山花随着微风在轻轻飘荡,显得静谧而和谐,是一种典型的小品画情调。纵观整幅画面,着笔似率意而成,笔墨显得极为简洁、成熟,自然地流露出了画家高雅的格调和深邃的意韵。所画之花,动态变化也不很多,当是在写生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处理而成。画家用浓墨点出花的枝干,显出了花枝的茁壮有力和饱经风雨的生长过程,并根据透视原理给墨色以浓淡的变化。用线勾勒出了花的脉络,然后直接赋予色彩而不加渲染,并根据受光的不同表现出花体颜色的变化,脉络分明、层次清晰、色彩丰富。这些自然中常见的题材内容,在刘海粟笔下却显得情趣十足,墨色把握上也恰到好处,应是其同类作品中的力作。画上题款为:“烟雨秋气严,山花发鸡冠。魂愁数叶暗,血清一丛鲜。鸡冠诗移题老少年。海粟。”钤一白文“海粟之印”章。沈尹默先生看到此画后,也欣然在画上和了首诗:“欢颜底须酒,秋阳相映红。不知老将至,常著少年中。”这些抒发个人情感的诗句,无疑增添了这幅画的文人趣味。文人参与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其目的是借花鸟抒情言志,即通过工笔花鸟画的创作来传达画家的个性情感。这种个性情感,古时称为“意”、“心”、“情”,故有“写意”、“写心”、“写情”之说。由此,我们可以把文人工笔花鸟画的特征归结为“工而有意”。刘海粟就是想通过对山花的直接描写,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情感,希望自己能像山花一样永远常青。

    刘海粟有着全面的艺术修养,他能用诗人的眼光体察生活,又能用画家的笔墨表现诗意。从《老少年》扇面画中的题诗和其他诗篇,我们能读出刘海粟诗词的这样四个特征:一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他的诗常常表现重要的历史事件,描述自然中的景象;二是艺术形象奇伟。他的诗大多是云峰高耸、乾坤浩气等宏伟境界;三是情怀旷达豪迈;四是艺术手法浪漫。他笔下的山、水、树、石等物体都是活的、动的、有感知的、有生命的。其诗雄浑壮丽的风格特征充分显示了刘海粟作品的本色,这也可以从其绘画作品本身感知。

    在中国绘画史上,工笔花鸟画在宋元时期曾以它特有的富丽华贵和闲雅野逸而光耀群芳、呈彩画坛,但随着写意花鸟画的兴起,它却日渐失色。后来虽有林良、吕纪、陈洪绶和恽寿平等诸多名家力挽狂澜,却终因多数工笔花鸟画家痴心于精细刻画,热衷于面面俱到,加上因循守旧,从而忽略了画家本身的“意”的表现,使得作品缺乏应有情趣和生命力。明清以来,模仿的风气笼罩着整个画坛,缺乏新意、灵感和创作动机的画坛现状导致了工笔花鸟画风大都失去了艺术生命。恽寿平在当时工笔花鸟画风日趋萎靡的状态中一洗旧习、别开生面,发展了没骨画法,成为了清代大有影响的画家。这同他把“形”和“意”的统一作为画家精神世界的外化和体现,把大自然的奇妙景色经过画家“澄怀观道”和“不必似之,然当师其意”的创造后达到现实情形和内心感情的统一,把真情和真景在画面上相互交融的认识是分不开的。他不用奇特怪异和过分夸张的形象去抒发情感,而是以写实为主加上适当的夸张和装饰来表现形象的个性,让人有一种亲切的感受,在品味中得到启发和陶冶。张庚《国朝画徵录》中有“近日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的记载,可见恽寿平在当时社会的广泛影响。刘海粟和恽寿平是同乡,从小便受到常州画派的影响,临摹恽寿平的花鸟画和《芥子园画谱》,传统绘画的功底和写生能力的训练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因其本人固有的豪迈性格,其作品在写生的同时,必将更加注重自己心灵的表现。

    如果说刘海粟的《老少年》工笔花鸟画之外给我们的是清骨神秀、色泽典雅、笔致俊逸、意境幽淡,一派明丽清新感觉的话,那么他的《山茶锦鸡》等工笔花鸟画就更加成熟和丰富,显得高贵华丽、超凡脱俗。这些作品都表现出了工而有意、意中有工的特点。“工而有意”是指刘海粟在以工笔为主体的花鸟画创作中能同时含有写意的味道,在工整细丽的同时能兼顾生动活泼,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意态神韵,绝无一般工笔画的刻板。“意中有工”是说刘海粟的花鸟画在写意时也讲究造型、结构和笔墨所包含的精神态度等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讲,刘海粟也擅长赋色和水墨,不管以赋色为主还是以水墨为主,他都能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使作品明丽而刚健,柔美而不乏雄强,既有色彩的充分表现,又有笔墨的恰当发挥。因此可以说,刘海粟的力度体现在绘画的骨法线条上,而他的气度则体现在绘画的水墨色韵中,他生命中原始的冲动和蓬勃的朝气、持久地力度都在其绘画中得到了很好的反映。

                                                             (作者为《中国书法》青年版编辑)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