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兴沈君馨池暨元配萧夫人继配高夫人墓志铭》(以下简称墓志铭)为近代正书石刻拓本,裱为册页,共14开,每开5行,满行12字,计七百多字。行列间有细线界格,每开纵24.1厘米、横12.5厘米。章炳麟撰文,沈卫书丹,沈泽春篆盖。
墓主沈仑源字馨池,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卒于光绪二年(1876)。浙江湖州人。沈氏先祖自南宋徙居武康(今德清),明初居菁山。清雍正间,其祖沈志德居归安(今湖州)城外樱子园清源巷,志德第三孙晖为仑源曾祖,晖子鲁芬、鲁芬子懋,即为仑源之父。咸丰九年(1859),湖州郡被太平天国军围困,仑源父逝于此期间。后城陷,沈家避兵走散,仑源嫂施氏、妻萧氏死于兵,母陈氏下落不明。战事平息后,仑源与兄昆源同任掩埋局事,葬瘗尸体数千。百姓乏食,仑源从巢湖、芜湖输米平粜。又设善后局,收留贫乏无靠者,湖州百姓多感其德。

仑源继娶高氏,生子镛,过继昆源为子。遗腹子名锷。仑源逝时41岁,而高夫人年仅27岁,沈镛7岁。沈镛15岁习钱业,19岁改典业,26岁赴上海经营丝业。民国元年(1912),闸北人民选沈镛为闸北市政厅副市长。民国三年(1914),南北市政厅撤销,沈镛被举为上海总商会协理、江浙皖丝茧总公所总理。
高夫人是位深明大义的女中豪杰,继仑源去世后一年,即光绪三年(1877),昆源逝于梅溪正大号,高夫人携子赶赴,召集号友盘查货物,众友认为祖业不可遽辍,他们愿举经理并包盈余。而高夫人认为“家运坎坷,未及期年而丧两主,设或拘泥祖业,稍存希冀之心,一经失败,必致无可结束”。她在一月之中将号基全部盘让他人,果然不到一载,接手人大亏损,众人始服高夫人先见之明。虽然高夫人善于谋画,但在赈灾济贫上,她常常慷慨解囊、鼎力相助。光绪三十一年(1905)八月,吴淞口外崇明、鸭窝等地疾风暴雨成灾,尸积三千多具,高夫人命沈镛赴灾区散发衣物和粮食。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州水灾,高夫人又命沈镛出资赈灾。光绪三十三年(1907),江北淮、凤、颖、六、泗等地大水,饥民数百万,高夫人以平时节俭所余及衣珥作价捐助,皖抚因此奏请建坊,给予“乐善好施”字样。宣统元年(1909),华洋义振会成立,高夫人捐助巨金并声明不受奖饰。正因为高夫人这种种义行,民国七年(1919)高夫人70岁,上海总商会暨丝业诸公为高夫人筹备寿文,屡辞不获。旅京同乡会联名报呈大总统,获颁“懿德可风”匾额并加褒辞褒章。
民国二十年(1931),高夫人辞世,享年83岁。章炳麟以篆书集《道德经》句为高夫人作遗像赞,沈卫题写像赞及诔辞,其他题赞、题辞的还有郑沅、朱孝臧、庞元济、章祖僖等名流时贤。
据章炳麟撰铭介绍,“镛以货居起家,入资得官,赠君(仑源)兄弟皆资政大夫,封赠其配皆夫人。复以镛子毓宽、毓琛入资得官,赠君兄弟皆荣禄大夫,封赠其配皆一品夫人”,仑源母陈氏、嫂施氏、原配萧氏皆旌表建祠。章炳麟撰《墓志铭》应在高夫人逝后不久,其时章炳麟62岁,早已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了。在铭文前他特别只署了一个职务:“前东三省筹边使”。
章氏书法以篆书闻名,他博通经史及语言文字学,金石学造诣深厚,所写篆书以小篆为根基,时时糅入大篆金文,字形有长有方有扁,这也是吸收了金文的长处,故他的篆书显得古朴、苍劲。所题《沈君馨池暨萧高夫人墓志铭》(图1)用笔圆浑,竖笔多垂露,蕴藉、大度。而篆书像赞写的较为随意、自然,似乎吸取了诏版、权、量的笔意,与前者相比,风格有一些不同,是否与前者需镌刻有关?章炳麟好作异字、古字,如他自书“章太炎之墓”,“太”字写成古体。在他所篆《沈君馨池暨萧高夫人墓志铭》中,“暨”字亦用了古字。
墓志篆盖(图2)者是沈田莘。沈田莘(1884-?)名泽春,以字行,晚号公粹,别署蘋翁,湖州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曾任外交部苏州交涉员、苏州关监督等,公余喜作四体书法及画梅花。如以年算,沈田莘年47岁。从篆书形态看,似受到了吴昌硕的影响,比如字体修长、篆书笔法及某些字左低右高的结构等。他的篆书写的十分饱满、精神,造诣很深。

相比较而言,书丹的沈卫年最长,1931年时已69岁。沈卫(1862-1945)字友霍,号淇泉,一作字淇泉,晚号兼巢老人,亦署红豆馆主。浙江秀水人。光绪十六年进士,官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甘肃主考、陕西学政。善诗文、书法,晚年居沪上鬻书,被推为翰苑巨擘。已是古稀之年的沈卫想必视力甚好,其楷书可谓字字端庄秀雅、铁画银钩,楷书功力精深。而所书诔辞楷中带行,淡雅清新。
《墓志铭》(图3)撰文、篆盖、书丹皆出自名家,而刻石者亦是名手。刻者周容字梅谷,苏州人。生卒年不详。除善刻碑外,兼能治印,有《寿石斋印存》。
此本《墓志铭》及章炳麟篆书“沈君馨池暨萧高夫人墓志铭”为旧拓,而像赞、诔辞及沈镛所撰长篇哀启、海宁徐万里小楷书者均为石版印刷,印章套红,近似原作。哀启的内容涉及了近代湘州、上海的一些史料,如灾害、鼠疫、丝茧业等。沈家因是湖州望族且多行善举,受到尊崇,这也是一些名流为之挥毫书翰的原因,客观上提供了几位民国间人物的书法风貌及艺术,对地方史志和民国书法的研究洵有帮助。
(作者单位:黄山市屯溪博物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