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代指画先师,对手指画的特点与技法已有许多精辟论说,现摘录部分,并略加评述,以飨读者。
吾画以吾手,甲肉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
———高其佩《熙朝雅颂集》
 高其佩 竹雀图 故宫博物院藏 清初高其佩创始指头画,虽说是“画从梦授”,但“梦自心成”,是他长期苦苦思索和辛勤实践的结果。他弃笔而用手作画,指甲、指肉、手掌、手背全方位交替使用。指甲可以画较细的长线,遒劲挺健;指肉画出的线条则如玉筯篆文,浑厚古朴。手掌可画大片墨色,纵横自如,气势磅礴。而手背多骨,易于表现大块山石或粗壮的古树,富有阳刚之气。画家初落手时纸上尚无一物,但他胸有成竹,凭着熟练的技巧,“兴发风雨来,机迅鹘兔逐。万状露端倪,十指任拈触。一一富生趣,不为法所局。”(高其倬语)画面上顷刻呈现出或高峰耸峙,山溪长流;或松风浩荡,云蒸霞蔚;或柳枝长垂,云雀飞鸣;或苍鹰振翅,鹿鸣九皋……给人以无穷美的享受,而此时已难找到手的影子,也很难相信它竟是画家徒手绘成。
因笔有痕故舍之。
———高其佩(其常用闲章语)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约在公元前二千多年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已使用兽毫制作的笔作画了。由于毛笔的产生,中国画形成了以骨线为主要表现手段的独特风格,“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画家们全力追求形、情与笔的自然融会,但这种境界很难达到,笔之“痕”往往难以避免。因此又提出用笔的最高目标为“如锥画沙、如虫蚀木,如屋漏痕”,这在实际上都是要求用笔自然而无人工雕琢痕迹的形象之说。高其佩正是出于毛笔的这种弊病而舍之,一生专攻指画。他利用指掌的自然形态,作画时籍着“十指连心”的敏感,大胆泼水,细心皴墨,画出的骨线生拙古朴,苍润高华,墨色有机渗化,一扫人工雕琢痕迹而得天然浑成之趣,也正如清华琳在《南宗抉秘》中所说的:“画到无痕时候,直似纸上自然应有此画,直似纸上自然生出此画。试观断壁颓垣剥蚀之纹绝似笔而无出入往来之迹,便是墙壁上应长出者。画到斧凿之痕俱灭,亦如是尔。”
公目空千古,气雄万夫,而年近七十,犹悬眼镜临摹古人,何患不惊世也。
———高秉《指头画说》
高其佩生活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正是“四王吴恽”所谓的“正统”画派蔚为风气的时代,如果他没有“目空千古,气雄万夫”的气概,是不可能成为开宗立派的一代“创匠”的。他在《雨竹图》扇面上题道:“指头落处,初不知其何所有,及其成物,自有风骚;倘必曰类那一家,则非所愿,非所能也。”可见其敢于创新、“我自为我”的艺术气质。但“目空千古”不等于是无视前人,否定传统。相反,高其佩受到当时被压抑的视为“北宗”的浙江画派及前辈画家沈周、陈道复、八大山人诸家很大的影响。甚至年近七十,犹悬眼镜临摹古人,可见其好学之一斑。如此认真地继承古代优秀绘画传统,又目空千古,敢于创新,这样是不可能不创造出惊世之作的!
用指废笔者,以笔所难到处,指能传其神,指所到处而笔弗能及也。
———高秉《指头画说》
虽然十指连心,手指运动非常敏捷,但指甲指肉毕竟不如毛笔那样转动自如,且又不宜蓄水,因此运指作画不可能完全顺心顺意。但所画种种,常常出乎意料,“得到似生非生、似拙非拙、似能非能,以及意到指不到、神到形不到、韵到墨不到等的好处”,这此都是用毛笔作画很难达到的。
然予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
———潘天寿《听天阁画谈随笔》
潘天寿先生是一位自觉地负起传统绘画继承发扬、推陈出新时代重任的一代宗师,他曾说:“凡事有常必有变,常,承也;变,革也。”他深通常与变的辩证关系,传统的继承是“常”,个人的革新是“变”。对作画中的运笔与运指,运笔为“常”,运指为“变”,互作参证,以运指产生的各种独特性能来突破用笔之常规,敢于变,更善于变。从而使他在毛笔上所得到的,在指头画上更获得加强,在毛笔画上所得不到的,就在指头画上去获得。而在指头画上逞现的“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的骨力,也在毛笔画中进一步体现。从而其作画在点拂之间,藏千钧之势,深得传统画论《六要》中所称道的“气韵兼力”三昧。他不拘陈法,脱尽窠臼,具有沉雄奇崛,苍古高华的自家面目。他虽自谦此为“钝根人之钝法”,实际上正如王朝闻先生所评:“潘先生是一个有卓越成就的画家,而在一定意义上讲,他就是一个不平凡的哲学家。”
古人云:“画贵有误笔。”指画无一笔不误。
———钱松岩《指画浅谈》
误笔不是败笔,而是指一种不刻意所求的无雕琢之气的自然之笔。由于画家高深的造诣,有时笔下出现一种非原先企求的似有所误的笔墨,实际上是一种法外之法、意外之趣,板桥道人称之为“化机”是也。潘天寿先生说:“笔有误笔,墨有误墨,其至趣,不在天才工力间。”指画由于它的局限,运指不能如运笔那样随心所欲,所画线条,没有一笔如毛笔所画的精巧,甚至出现似残似缺、斑驳离落的特点,故曰“指画无一笔不误”。古人云:画忌甜俗,宁拙毋巧,好的指画正巧能达到这种要求。
学之博,习之熟,精于笔,后善指。
———四明一风
 高其佩 秋柳图 上海博物馆藏 四明一风先生终身从事于指画的普及教育与创作工作,以上十二字是其数十年经验之总结,是学习指画的真谛。指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它虽然弃笔从指,但仍然遵循着中国画骨法用笔的基本精神,因此只有对中国画的笔法有精深的研究和实践,才能通过用指达到笔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如果没有扎实的笔墨功夫,要想画好指画只是一种空想。同时,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于一炉,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因此要求画家除了长期熟练地研习运笔运指的技法外,更要在画外求功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高尚之品德,宏大之抱负,卓越之见识,渊博之学问,广阔之生活,然后能登峰造极。”
(作者单位:昆山市人大常委会)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