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403 总第十期>>馆藏精品赏析
  发表日期:2005年5月12日   出处:轶庐      已经有1604位读者读过此文  

老苍之至 不受羁缚——翁同龢“仰瞻笑饮”联赏析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以清咸丰六年(1856)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因先后为同治、光绪两帝教读,有“两代帝师”之称。他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均主抗战,抵御外侮,并曾举荐康有为,促成了变法维新,被康氏称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光绪二十四年(1898),被削职回籍。工诗文,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文钞》、《瓶庐诗稿》。

    翁同龢除政治文学外,尤擅书法,马宗霍《楼笔谈》说:“松禅早岁由思白以窥襄阳,中年由南园以攀鲁公”,说翁氏早年由董其昌入手而转学米芾,中年由钱沣入手而转学颜真卿,从翁同龢传世的书法看,以楷书和行书为主,中年时所书信札如桂林图书馆所藏翁同龢尺牍二通、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所藏翁同龢尺牍一册等,有着“宋四家”中苏轼、米芾的影响。他可能曾从钱沣入手,但大约也是浅尝辄止,应该说翁同龢还是以学颜真卿为主的。从用笔的意趣看,翁氏与钱南园是大相迳庭的。从形迹上看,翁同龢与乾隆、嘉庆年间的刘墉、翁方纲较为接近,有人说翁同龢学过翁方纲,还是可信的。翁同龢的书法被推为同治、光绪年间第一人,杨守敬在《学书迩言》中说:“松禅学颜平原,老苍之至,无一稚笔。同治、光绪间,推为天下第一,洵不诬也。”徐珂在《清稗类钞》中评价道“论国朝书家,刘石庵外当无其匹,非过论也。”不过笔者以为徐氏的评价是有偏好的,将刘墉、翁同龢相提并论列为清朝三百年最好的书法家,恐有失公允。从气息淳厚、笔墨凝聚上来讲,翁同龢书风与刘墉十分接近,这大约就是徐氏对于书法的偏好。

    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翁同龢“仰瞻笑饮”一联(见本期封底),联云:

    仰瞻峤傍窥黛壑
    笑饮渌酒醉挥素琴

    联语两侧翁氏的跋记曰:“癸卯秋日,余偕古泥买舟径往湖滨,于萍滩荻港之间,藉澡涤尘襟。时当风日暄和,夕阳在树,新月如钩,碧波澄明,游鱼可数。古泥《藤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颇觉神清气爽,乐哉斯时,归缀一联贻之。翁同龢。”癸卯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翁同龢时年74岁。翁同龢自光绪二十四年(1898)削职回籍后,隐居于故里常熟虞山西麓鹁鸽峰,因晚年笃信佛学,有时居住在兴福寺廉饮堂内。这副对联是为著名篆刻家赵古泥所书。赵古泥(1873-1933)名石,字石农,号古泥,晚号泥道人。江苏常熟人。精篆刻,吴昌硕弟子,印文融石鼓、小篆、汉碑额、缪篆于一体,尤得力于封泥,后自成面目,有“虞山派”之称。据跋语,是年秋天,翁同龢偕赵古泥从虞山移舟湖滨(应是虞山旁的尚湖),已是傍晚时分,“风日暄和,夕阳在树,新月如钩,碧波澄明,游鱼可数”,俩人饮酒抚琴,不亦乐乎,归而撰书此联以赠。

    翁同龢曾说过:“盖四十后方有意学书,笔性既拙,又苦无多暇,是以终无成就。”(见王伯恭《蜷庐随谈》)话是对学生讲的,有自谦的意思,但在做官时忙于政务,不能究心于书法却是事实。削职回籍后,虽然满怀对国事忧郁之情,并且难免有些失落,但对于攻研书法却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的事情。《岳楼笔谈》说他“归田之后,纵意所适,不受羁缚”,杨守敬所说的“老苍之至”亦即谓此。翁同龢晚年的书法尤为世所重,昆仑堂所藏“仰瞻笑饮”一联,为其去世前一年所书,跋语中“古泥藤王阁‘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句”一句似不通顺,笔者初亦有感,但此联流传有绪,不容置疑,所以应该是翁氏的笔误(疑漏“吟”或“诵”字)。再看书法,淳厚宽博,神完气足,尤其是其边跋更显苍老遒劲,一气呵成,断非模仿作伪者所能为。前面提到翁同龢所说的“笔性既拙”亦非完全自谦,我们很难在他的书法中看到刻意临摹的痕迹,他对颜真卿的师法,对苏轼、米芾的借鉴,更多着力于气息和神似,徐珂说他“无意求工”大致也是这个意思。从“仰瞻笑饮”联看,翁同龢晚年书法确已达到了脱略形似的化境。

                      (作者工作单位:南京佳成文化传播公司)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