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1839—1890),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清末外交官。初以荫补户部员外郎,后袭侯爵。留心时事,博览群籍,学贯中西,通西文、好西学,能以中英文合璧写律绝句旧体诗。1878年(光绪四年)出任驻英、法公使。1880年崇厚出使沙俄,签订了辱国条约,闹得清政府差点和沙俄开战,一时剑拔弩张。曾纪泽预为论列,上疏力主重新谈判。于是朝廷急召曾纪泽兼充驻俄公使,与沙俄谈判修改《里瓦几亚条约》,经反复折冲,于次年签订《伊犁条约》,收回伊犁和特克斯河地区大片领土。1885年任海军衙门帮办,旋为兵部左侍郎,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光绪十六年卒,谥惠敏,有《曾纪泽遗集》传世。
曾纪泽早年学习书法极其用功,加之天赋又高,所以颇得其父赞赏。曾国藩《家训》主要收录了他写给曾纪泽的书信,较好地保存了曾纪泽的学书经历。曾国藩当时身在军营中,却时时不忘对儿子的教育。《家训》中除了教诲儿子立志修身以外,更多的便是教他“看、读、写、作”。曾国藩自己以不能写字为耻,当他看到曾纪泽有此天赋,便激励他勤学,“日作楷字一万”;而一旦发现曾纪泽的字姿颇宜于写草书,便嘱他“以后专习真草二种,篆隶置之可也。四体并习,恐将来不能一工”。
曾国藩对曾纪泽的书法要求极严,特别在墨色、用笔、间架方面。《家训》中多次批评曾纪泽书法墨色不甚光润:“近日墨色不甚光润……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翰之多所致;亦缘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并至于要求曾纪泽用油纸摹欧阳询、柳公权楷书以医其柔弱之病。对于曾纪泽字的薄弱,曾国藩焦急异常。细读《家训》,原来曾国藩一直不肯道出其中秘密,即墨气的光润乃书写者的生命精神的直接反映,就好像作文要“声调铿锵”一样,曾国藩善相人,所以他对曾纪泽颇有所忧,希望他通过写字来改变。“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元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字乏遒劲之气,是尔生质短处。以后宜从‘刚’字‘厚’字用功”;并且为曾纪泽起字“刚”也是因为“尔禀气太清,清则易刻,惟襟怀闲达,则可化刻为厚。余字汝曰‘刚’,恐其稍涉柔弱也”。但曾纪泽最终也没有如其父所教“养成一段活泼泼的生机”,而英年早逝。李鸿章在给倪文蔚的信中说他是“为同官所排,又不得当路之助,郁郁蹙蹙,赍志以终”,岂非曾国藩早有所料?
昆仑堂美术馆藏曾纪泽楷书七言联为纸本,130.5×30.5厘米×2。李鸿章评曾纪泽字“间架纯用赵(孟)法,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动合自然”,我们看曾书对联,确实温润中内含清刚之气,端庄而又笔姿纵逸,落款“泽”字更是才情毕露,英气逼人,唯不能浑厚华滋耳。
(作者工作单位:昆仑堂美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