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402 总第九期>>人物研究
  发表日期:2004年11月2日   出处:任军委      已经有2104位读者读过此文  

郑虔生平考略



    被唐玄宗赞誉为诗书画三绝的郑虔,和杜甫是很要好的朋友。我们知道,杜甫的诗,素有“诗史”之称,它能反映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的题画评论很多,一些画家因其诗而得传,或者在他们的画失传后又因其诗而为后人提供诸多形象资料和正确评价。郑虔的活动事迹,屡见于杜甫诗中。因此,杜甫的诗,为我们考证郑虔的生平事略,提供了很多极有价值的史料。这些史料,不但可以补充新旧《唐书》的记载不足,而且还可以纠正《历代名画记》的撰写错误。
    郑虔(705-764年)[1],字弱齐(一作若齐),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荥阳)。郑氏为名门望族:在北朝时期便名家辈出;至唐代更有宰相郑和郑余庆,驸马郑万钧和郑潜曜,书画家、诗人和学者有郑善果、郑虔、郑审、郑寓和郑町等人。其中,郑潜曜和郑审是郑虔侄子,郑虔和郑万钧又是兄弟。这些,足见郑氏门庭之“显耀”。郑虔、郑潜曜和郑审都与杜甫(712-770年)世代有交,而荥阳郑宏之,还是杜甫姨表兄弟(两人之母为姊妹),这又说明,杜甫同郑氏世交之外,还有一种姻亲关系。

    郑虔很早便才华出众,杜甫有诗说他“荥阳冠众儒,早闻名公赏。地崇士大夫,况乃气精爽”[2]。原注云:“往者,公在疾,苏公位尊望重,素未相识,早爱才名,躬自抚问,临以忘年之契,远迩嘉之。”[3]再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苏许公为宰相,申以忘年之契,荐为著作郎”[4]。查苏为相在唐开元四年(716年)闰十二月至开元八年(720年)正月,此时,郑虔从十二岁成长到十六岁。由此可知,郑虔在十三、四岁时便名动公卿,十五、六岁时便由苏推荐当上著作郎。到天宝初年,郑虔为协律郎(掌调和律吕,属太常卿)时,年龄也不过三十八岁上下。《新唐书》里记载:“(虔)集掇当世事著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虔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5]封演《封氏闻见记》中也有“(虔)集异闻著书八十余卷,有人窃窥其稿告虔私修国史,遂焚之”的记录。事后,经郑虔努力,“追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为《会粹》”。[6]同样,杜甫在《八哀诗》中也有“(虔)天然生知姿,学立游夏上。神农或阙漏,黄石愧师长。药纂西极名,兵流指诸掌。贯穿无遗恨,荟蕞(即《会粹》)何技养。圭臬星经奥,虫篆丹青广”的诗句。[7]所有这些,都足可证明,郑虔年青有为,并且博学多才。

    由上可知,郑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知识面非常广博:他不但善医药,著有《胡本草》七卷;还懂兵法,著有“《天宝军防录》,言典事该。诸儒服其善著书”[8];并且识天文,善地理星经;又工诗文,善书画,兼善音律。他所有的著述,大致都在他四十岁时完成。《宣和画谱》说他“好书,常苦无纸。虔于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逐日取叶隶书,岁久殆遍”。[9]杜甫《八哀诗》又称其“神翰顾不一,体变钟兼两。文传天下口,大字犹在[10]说明郑虔文名影响和书法成就都很大。并且在《寰宇访碑录》里有“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四月《华岳庙郑虔题名》八分书”的著录,《书法辞典》中也说在“陕西华山有其隶书题名六行二十五字”[11]。该碑是否还存在?仍有待查考。

    上述郑虔被告“私撰国史”和“坐谪十年”,其时间应在天宝元年(742年)至天宝九年(750年)前后的九年里,而文献中称为十年,想来是取其整数。至于郑虔谪官何处?新旧《唐书》本传中都无交代。今经考证,仍从杜甫《八哀诗》里得到解决。该诗末尾有云:“萧条阮咸在,出处同世网。他日访江楼,含述飘荡。”[12]此诗原注云:“著作(郑虔)与今秘监郑君审,篇翰齐价,谪江陵,故有阮咸江楼之句”。[13]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它临长江北岸,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春秋时,楚国都城就在此地;南朝时,梁元帝和后梁萧都曾先后在此定都;唐朝时,它被设为江陵府。该城离唐都长安并不算远,交通也较为方便,这样看来,郑虔的“坐谪”,对他来说并不算大的挫折。至于郑虔在江陵担任何职?尚未见于文献记载。在谪官期间,郑虔还回过长安。《杜甫年谱》[14]载天宝五年(746年),郑虔曾与杜甫、王维和岑参诸人同游。杜甫此时所作《郑驸马宅宴洞中》一诗里的郑驸马,即指郑虔侄子郑潜曜,宴中,郑虔应当在座。这一年,郑虔四十二岁,杜甫三十五岁。又据杜甫在这一年或前一年所撰的《皇甫淑妃(唐玄宗的妃子,郑潜曜所娶临晋公主之母)碑》,文中有“甫忝郑庄(即郑潜曜的庄园,也即莲花洞之“洞中”)之宾客”。[15]这位“宾客”,当指郑虔。

    那么,郑虔和杜甫始交于何时呢?这在杜甫大历元年(766年)所作《八哀诗》中有说明:“结交三十载,吾与谁游衍?荥阳(指郑虔)复冥寞,罪罟已横。呜呼子逝日,始泰则终蹇”。[16]这样,就略可推知,郑虔和杜甫、苏源明是数十年知交,由此上推三十年,应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这一年郑虔三十二岁,杜甫二十五岁。从此时郑虔和杜甫的关系看,这一年应是杜甫与郑虔叔侄的初交。

    天宝九年(750年)七月,郑虔(时年四十六岁)重新回到长安。“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为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闻命,不知广文馆曹司何在,诉宰相,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言广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17]《旧唐书·玄宗纪》云:“天宝九载秋七月己亥,国子监置广文馆,领生徒为进士业者”。《唐会要》亦云:“天宝九载秋七月十三日置(广文馆),领国子监进士业者”。[18]另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九载秋,七月,己亥,置广文馆于国子监,以教诸生习进士者。”[19]注云:“时广文馆置博士二员,助教一员”。[20]唐玄宗为了安置郑虔,专门为他设置一个广文馆,可见其受到的器重。也即从此以后,“郑广文”便成了他的专称。同是这一年七月,郑虔献其所画《沧洲图》给唐玄宗,并有诗文题于其上,唐玄宗观后在其尾大署曰:“郑虔三绝”。至此,郑虔声誉达到顶峰。有关这一年的事迹,《资治通鉴》等书记载可以用来纠正《历代名画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为广文馆学士”[21]之误。《唐宋画家人名辞典》、新版《辞海·艺术分册》、《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和《中国美术辞典》等书皆加以引用,都是错误的。

    天宝十二年(753年)夏,郑虔和杜甫同游何将军山林,两人皆骑马而往。林中主人以酒食相待,二人竟停留数日未返。此际,杜甫曾作《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十首》,其中一首有云:“词赋工无益,山林迹未赊。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22]此中颇多感慨,这一阶段正是杜甫在长安“奔走不暇”,“卖药都市”和“寄食朋友”最贫困时期。而郑虔和杜甫俩人交往也正是这时逐渐密切,杜甫贫困不堪时,就来找郑虔,并于言谈中得到些慰籍。此时,郑虔虽然在长安也是“饥穷坎坷”,但是看来要比杜甫略好一些。郑虔好琴酒篇咏,性格诙谐,每次都诚恳地接待杜甫。他和杜甫诗酒之余,还互相开开玩笑,情绪显得很乐观。当时相交游的诗酒朋友还有王维、李白和岑参等人。杜甫在天宝十三年(754年)送郑虔《醉时歌》有云:“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虔)同襟期。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23]感情中干,暴露无遗。天宝十四年(755年),杜甫又作《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诗说:“广文到官舍,系马堂阶下。醉则骑马归,颇遭官长骂。才名三十年(是年虔五十一岁),坐客寒无。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24]此语固然出于玩笑之词,但却把高级知识分子郑虔对生活的安贫乐道,幽默诙谐、甚至近于随便地描绘出来了。关于这时郑虔和杜甫二人在长安的生活,杜甫《八哀诗》中还有追忆:“春深秦山秀,叶坠清渭朗。剧谈王侯门,野税林下鞅。操纸终夕酣,时物集遐想”。[25]春秋嘉日,白天骑马畅游于山林之间,晚上对酒把盅、操纸吟诗以为乐,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在杜甫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读杜甫的诗,如晤当年之郑虔也!

    《新唐书》曾说郑虔在任职广文馆博士后“久之,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26]因广文馆屋坏不能得到修整,郑虔干脆住到国子监,而广文馆就告废了。大约在天宝十四年(755年),郑虔改迁著作郎。也是这一年,“安史之乱”发生,这在唐代历史上是一个大转折,也对郑虔后半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郑虔和王维、储光羲、张通等一大批官员都被俘虏,并被劫往洛阳。安禄山强迫郑虔当水部员外郎的伪职,他虽然称病一直没有就职,但最终没有洗去“失节”罪名。至德二年(757年),郑虔潜回长安,在其侄子郑潜曜家中和杜甫相遇,两人相见成泣,悲喜交加,并作通宵春夜之饮。时杜甫作《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一诗,句有“不谓生戎马,何知共酒杯。燃脐坞败,握节汉臣回”。[27]诗中可见杜甫以董卓喻安禄山,以苏武喻郑虔(显然郑虔大有愧色于苏武)的比对。另有“别离经死地,披写忽登台”[28]句,则描写当时两人相见情景。这一年,战乱已平,失地已收,御史中丞崔器集中当年曾被降服的诸多官员在含元殿请罪,他们都被肃宗李亨收监到宣阳里(杨国忠旧宅)的狱中。诸多人中,以郑虔和王维、张通三人擅长绘画,于是,宰相崔圆便让他们在自己斋中墙壁上作画,因为“虔等极思,祈解于圆,卒免死。”[29]但是,郑虔还是被肃宗以三等罪论之,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此时刚到长安不久,因和郑虔是“忘形到尔汝”的挚友,并对他的不幸遭遇感到不平和同情,赋了《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一首,其句云:“郑公樗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郑虔这年五十三岁)。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老中兴时。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站出钱迟。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30]可以看出,这是杜甫的肺腑之言,想当年畅饮酣歌的知友,如今只有老死台州,想见一面也只能等到九泉之下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难怪前人评价这首诗时说:“一片血泪,更不辨是诗是情”[31]

    郑虔被贬的台州,即今浙江临海,当时是个偏远荒凉之地。杜甫曾推想其生活是“履穿四明雪,饥拾溪橡”(《庄子》有云:“古者画拾橡栗,暮栖木上,命之曰有巢氏之民”。这句诗是说郑虔在临海过的是原始社会有巢氏一般的生活)。“天长眺东南,秋色馀魍魉”。[32]乾元元年(758年),当杜甫过韦曲郑虔故居时,深为感慨,作有《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一首,句云:“乱后故人双别泣,春深逐客一浮萍。酒酣懒舞谁相拽,诗罢能吟不复听。第五桥边流恨水,皇陂岸北结愁亭。”[33]这是郑虔贬台州后第二年杜甫的怀念之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甘肃秦州时又作《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云:“天台隔三江,风浪无晨暮。郑公纵得归,老病不识路。”[34]再寄怀念之情。上元二年(761年),杜甫居四川成都草堂时,才得到郑虔的消息,并作《所思》一首,云:“郑老身仍窜台州信始传。为农山涧曲,卧病海云边。”[35]这首诗的后两句可能是郑虔来信后,杜甫发的感慨,也或是对郑虔当时生活的描绘。此时,郑虔五十七岁。                                                            

    郑虔在台州生活的文献资料较少,仅能从杜甫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关于他的事迹。他在东海之边虽然病魔缠身,但仍到山涧曲地参加一些农事活动,可见其体察民情,深入民心。广德元年(763年),杜甫听说郑虔所贬之地台州在上一年有袁晁起义发生,并且台州陷为浙东州郡,后得李光弼平反收复,就作了一首《喜雨》诗,其中有“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戎况骚屑”和“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36]等句,表达了杜甫的多种情感。郑虔这时已经五十九岁。广德二年(764年),郑虔在台州去世,享年六十。同一年,郑虔和杜甫知友苏源明又饿死长安。这些忽如其来的打击,使得杜甫无限悲伤,在《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诗中云:“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37]几年内,王维、李白、房,再加上郑虔和苏源明的相继死去,这使杜甫越发感到老境悲怆,孤苦零丁。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作《存殁口号二首》,其中有纪念郑虔的几句诗:“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38]他认为郑虔的山水之妙,死后无人可比。同年,又作《八哀诗》八首,其中《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一首,实际上是对郑虔一生的总结。

    其实,郑虔从至德二年(757年)被贬台州临海,到广德二年(764年)去世,这前后八年中,据台州地区不很完整的史料,他的生活并不像杜甫诗中推想的那么可怕,而是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普遍尊重和爱护。至今,在浙江临海还有广文祠和其墓并存。

    注释:
    [1]关于郑虔生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685年,一说692年,一说705年,一说726年。本文依据的是沈柔坚主编《中国美术辞典》,郑虔生于705年。
    [2][7][10][12][25][32][45]见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六《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中华书局1979年版, 第1409-1414页。
    [3]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十六《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注四,第1409页。
    [4][21]见张彦远著,秦仲文、黄苗子点校《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187页。
    [5][6][8][17][26][29]见欧阳修、宋祁编《新唐书》卷二百二列传第一百二十七《文艺中·郑虔》,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十八册,第5766-5767页。
    [9][53]见内院奉敕撰《宣和画谱》卷五《人物叙论》,《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11]见范韧庵、李志贤编著《书法辞典》,江苏古迹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5 页。
    [13]见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十六《八哀诗·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注三,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414页。
    [14]《杜甫年谱》,四川文史研究所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一版、1981年第二版。
    [15]见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一《郑驸马宅宴洞中》前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页。
    [16]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十六《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第1408页。
    [18]见王溥编著《唐会要》卷六十六《广文馆》,中华书局1955年版。
    [19]见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唐纪》三十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十五册,第6899页。
    [20]同上,见注。
    [22]见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二《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50页。
    [23]同上,见《杜诗详注》卷三《醉时歌》,第175页。
    [24]同上,见《杜诗详注》卷三《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第249页。
    [27][28]同上,见《杜诗详注》卷五《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第345-346页。
    [30]同上,见《杜诗详注》卷五《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第425页。
    [31]转引自冯立著《隋唐画家轶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年版,第137页。
    [33]见杜甫著、清·仇兆鳌注《杜诗详注》卷六《题郑十八著作丈故居》,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70页。
    [34]同上,见《杜诗详注》卷七《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第559页。
    [35]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八《所思》,第666页。
    [36]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十二《喜雨》,第1019-1020页。
    [37]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十四《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第1190-1192页。
    [38]同上,见《杜诗详注》卷十六《存殁口号二首》,第1452页。

    (作者工作单位: 河南美术出版社)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