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1693—1765),清代绘画家,兼擅诗文、书法。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家贫,应科举试,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四十九岁入仕,曾任山东范县、潍县七品知县凡十二年,执政为民,助农民胜讼,因为灾民请赈得罪豪绅忤大吏而罢官。他廉洁奉公、仗义救民,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潍县人民建生祠。后居扬州鬻画维持生计。
郑板桥多才多艺,诗书画“三绝”。他绘画题材并不广泛,专画兰、竹、石、荆棘。自称:大涤子(石涛)题材广而博,自己务求专而精。绘兰时常带荆棘,喻为“国之爪牙”、“王之虎臣”。题诗每寓有哲理,启人思索,与绘画相辉映。梅、兰、竹、菊,人称“四君子”,以其清风亮节也。板桥擅绘兰竹,尤钟情于竹,以其抒发个性。他自述: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阴照人,置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之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窗纸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在这诗情画意、幽静环境中,郑板桥师法自然,从事健康的美的艺术创作。他画竹分为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从眼中所见到的竹的形态,进而在头脑中进行审美思维,然后脱颖而出见之于笔墨。板桥又云:“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郑板桥笔下的兰、竹、石等艺术形象,正是他面向生活,师法自然长期艺术实践的结果。说起来也是巧合,北宋文豪苏轼(1037—1101)亦擅书画,绘画题材大率是竹、枯木和乱石,板桥与东坡相距七百年盖彼此性情相近耳。
艺术贵在独创。有自己风格的绘画才具有旺 盛的生命力。郑板桥尊重前辈和当代艺术,能从中汲取营养。他说:“盖师其意不在迹象间也。”板桥孜孜不倦地向徐文长、高且园、石涛学习,乃是这几位画家才气横溢、用笔豪放的作风,正和自己倔强刚毅的气质相通,可使自己达到“笔墨则一气”的要求。
郑板桥见到流寓扬州数十年的石涛绘画“极多亦极妙”,但不主张一味摹仿,认为向石涛要“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并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诗曰: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他的观点正是要从前人的艺术成就中有分析、有取舍地自探灵苗,学到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大胆地从事自己风格的创作,锲而不舍,努力以赴,才能成功。
初郑板桥的绘画,被视为“野、怪、乱、黑”,不受人所重。又后称郑板桥为“扬州八怪”之首,这是他用个人创造性劳动征服了画坛,其他七位是:李、金农、高翔、汪士慎、黄慎、李方膺、罗聘。
郑板桥绘竹颇多佳作。有幅画绘了一片修竹,节梗突兀,布置有致,顶天立地,又有几枝细嫩的新篁间杂其中,针叶片片可数。这里,硬节的竹子形成了坚贞高节的艺术意境,直叩人们心扉。板桥的题咏是:“不过数片叶,满纸混是节。万物要见根,非徒观半截。风雨不能摇,雪霜颇能涉。纸外更相寻,干云上天阙。”运笔疏朗,风格劲峭,而诗画相配,益收画龙点睛之妙。
记得板桥罢官返里时,画了一幅竹子,题为《予告归里,画竹别离潍县绅士民》,题画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那一枝清瘦竹,正是板桥的自喻,既见形象,又陈风范。
板桥还有好几首题画诗,都能令人细细品味: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画工何事好离奇,一干掀天去不知;若使循循墙下立,拂云擎日待何时。
“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子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天高,来年看我掀天力。”
作者面对恶劣环境抒发竹子“浑不怕”、“还坚劲”的性格,又从“拂云擎日待何时”反映要求变革的迫切心情;更从“来年看我掀天力”显示人们翘首以待的期望。嘻笑怒骂皆文章。正义之声,不平之鸣,跃然纸上。
多才多艺的郑板桥有诗书画“三绝”之称,谈了绘画和题诗,再介绍一下书法。他工书法,自称“六分半书”,那是以汉隶参入行楷,以汉隶为主的书法艺术,非古非今,非隶非楷,而秀丽清逸,别具一格。二十世纪的齐白石书法,有几分近似板桥体。
板桥所写的《家书》、《道情》,自然坦率,也为世称道。
(作者曾任《文汇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