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401 总第八期>>书画鉴赏
  发表日期:2004年7月17日      作者:李海珉   已经有3273位读者读过此文  

古镇黎里发现董其昌临颜体《赠裴将军》诗条石



  最近,黎里文保所在整理恢复工部尚书周元理赐福堂的厅堂布置时,意外发现了四条颇有意义的青石碑刻,条石正反都刻有文字,其中两条已有断纹,墨拓后,得到了八条拓片。原来是董其昌临写颜真卿的手迹,即著名的《赠裴将军》。

  题目:赠裴将军(朱文印“戏鸿堂”,腰圆形长4厘米)、(白文印“红蕉馆”,6厘米见方。)

  诗句: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陵何壮哉。将军临北荒,怛赫耀英材。
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迴。登高望天山,白雪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声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董其昌跋文:

  诗果有龙蛇起墨池会得将军挥剑势分明草客以鲁公赠裴将军诗真迹见示因题一绝之拖楼竟夜雨催座折钗时

  署名:董其昌,(钤有朱文“董其昌印”,6厘米见方。)

  出资勒石人周光纬楷书跋语:

  唐人书首推颜平原,宋四大家皆学其书,思翁综贯百家,亦由此津逮以窥羲献之宝。此书鲁公赠裴将军诗,绢素大幅,纵横奇恣,真有细筋入骨之妙,予刻红蕉馆帖,以幅广难以割截,遂别为摹勒,以此流穷源,唐贤轨范庶几得之想像间,岂非墨池奇观耶!嘉庆癸酉夏五仁和周光纬识。

  “周光纬印”(朱文2.2见方)  “蓉裳”(白文2.2见方)  平江叶潮勒

  条幅一共8幅,每幅宽33.2厘米,高135厘米,总宽256.6厘米。

  石碑主要涉及到唐代、明代和清代的三个人物,一是颜真卿,二是董其昌,三是周光纬。

  先介绍一下周光纬。清代前期,黎里镇排定了“周陈李蒯汝陆徐蔡”八大姓,周氏位居八大姓之首,周氏在黎里的始祖是周元理,乾隆时期位居工部尚书,周元理原籍浙江仁和(今杭州),因父亲早逝,童年时期寄居在黎里舅舅家读书,最后应试科举走上仕途。周元理本身书画造诣颇深,一生喜爱搜集名家书画,唐伯虎的一幅寄托身世的力作《双雀图》,就由周元理从民间觅得,一直由长房长子嫡传,现藏吴江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周元理的儿孙们也都喜好法书名画,特别是长孙周光纬(上面那白文“蓉裳”是光纬的表字),更具乃祖遗风。周光纬为了使名家真迹广泛流传,他曾把周家宝藏的宋元明三代墨宝一一制成藏帖,钤上“红蕉馆藏真”之印,赠予四方同好。董其昌临摹颜真卿《赠裴将军》墨宝,“绢素大幅,纵横奇恣”,因为太大而无法入帖,嘉庆癸酉(公元1813年)夏季,光纬聘请了苏州名手叶潮为之勒石,使这件墨池瑰宝得以留存后世。

  周家父子三人留下的碑帖不少,都保存着原迹原貌。《赠裴将军》一诗的书法也是这样。且看《赠裴将军》第三句,条石上刻的是“战马跃若龙虎”,五言诗中出现了六字句,多了一字,刻碑是经过多人之手的一件细活,怎么可能呢?经过仔细观察,终于发现,“跃”字旁边加了一个点,原来书家写了衍文,往往加一个点,以示此字删去。对这原有的瑕疵,周光纬也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其“藏真”内涵不难想见了。所以,我们肯定周光纬刻的这些石碑,上面字体的风格大小必定与真迹无异。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陕西西安人),祖籍山东临沂,开元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因被杨国忠排斥,出为平原(今山东陵县)太守,安禄山叛乱,他联系从兄常山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推为盟主,合兵20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历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国公。人称颜鲁公。德宗时李希烈叛乱,他被派往劝谕,为希烈缢死,大节凛然,举国悲痛,德宗皇帝称颂他“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颜真卿不仅忠贞清正,更是一位承前启后和自成一体的著名书法大家,他既师承张旭,又苦研二王、褚遂良等名家,深悟笔法,参用篆书笔意写楷书,真书笔力弥满,端庄雄伟,气势森严,行书遒劲郁勃,阔达自在,学前人有取舍,成为唐代新书体(颜体)的创造者,颜体的书风富有个性,每一次的创作都不显雷同。他的《郭仆射书》,顿挫郁屈、天真奇宕;《祭侄稿》,纵横磅礴,气势奔放;《颜勤礼碑》,丰神饱满,用笔奇伟;《大唐中兴颂》,意气风发,宏伟浑厚;《颜氏家庙碑》,大书深刻,庄重遒劲。颜鲁公书风明显区别于二王和唐初诸家,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唐人《书评》论述他的书风时说:“如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妙喻!贴切的妙喻!

  董其昌(1555-1673)明代书画家、鉴赏家,字玄宰,号思白、香光居士,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神宗万历17年(1589)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谥文敏。才华俊逸,好谈名理,善鉴别书画。董氏的书法就是遵循颜真卿而后入的门径,对于颜氏的《赠裴将军》帖,董曾经多次进行过临摹,不仅深得个中奥妙,而且融入了自身的体会。

  董其昌17岁应考秀才,本来名列案首,由于书法稚拙,抑为第二,从此发愤,从颜真卿《多宝塔》入手,书艺突飞猛进,中年以前,董氏专力于颜体,后改学虞世南,转法钟繇、王羲之,参酌李邕、徐浩、杨凝式笔意。不过,董其昌终其一生,没有甩开颜真卿,一直对颜体钟情有加。

  董其昌一生临《赠裴将军》有好多次,他多次在书品中谈及。诸如:“裴将军舞剑,张长史运笔,吴道子画变相,鲁公辈人也。因观鲁公真迹临之。”“娄水王尚书家藏颜鲁公《赠裴将军诗》,余曾临数卷。此其一也,今为伯应所收。伯应自其尊公幕府携来,所谓‘剑舞跃游电,随风萦且迴’者,且见海上舟师,何止公孙大娘浑脱舞,可助书兴。余恶札益自愧矣。”(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其昌史料·书品》)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董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帖,除了黎里的勒石外,还有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临颜鲁公赠裴将军诗卷》,入编号为沪1-1373,绫质手卷,宽52.2厘米,长643厘米,是三字一行的长卷。录如下:

  裴将军 大君制 六合猛 将清九 
  垓战马 若龙虎 怛赫耀 英材将
  军临北
  荒腾凌 何壮哉 剑 舞 跃游电
  随风萦 且入 阵破骄 虏军声
  雄震雷
  登高望 天山白 雪正崔 巍一射
  百马倒 再射万 夫开匈 奴不敢
  敌相呼
  归去来 功成报 天子可以 画麟
  台  颜鲁公赠 裴将 军诗真
  迹庚午中 秋临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手卷与黎里的石碑相比,有很多不同:一,题目不同,手卷的题目只有3字,略去了一个“赠”字。二,字数不同,手卷的诗后仅仅加了一句“颜鲁公赠裴将军诗真迹庚午中秋临”,16字,连同诗句及题目共计109字;黎里条石在诗后有董氏一段46字的跋文,合计140字,最后还有署名和印章。三,这是最大的不同,诗句次序大有出入,两者相较,到底何者为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同?再说,二者临写的时间孰先孰后?

  在网上,我们查阅了《全唐诗》,第152卷003首就是颜真卿的《赠裴将军》,全诗录如下:

  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马若龙虎,腾凌何壮哉。将军临八荒,赫耀英材。
  剑舞若游电,随风萦且回。登高望天山,白云正崔巍。入阵破骄虏,威名雄震雷。
  一射百马倒,再射万夫开。匈奴不敢敌,相呼归去来。功成报天子,可以画麟台


董其昌临颜体《赠裴将军》诗条石                                       

  不难看出,黎里条石上的《赠裴将军》与全唐诗完全一致,只是个别文字略有差别,这可以理解,唐诗流传的版本很多,某些文字有所两样十分常见。而手卷上的诗句,提前的挪后的不是一句二句。如果以全唐诗的句序从1至18编个号的话,那么手卷上诗句的次序是第1至3句跳至6句,接下来的是第5句和4句,再接第7和8句,又跳到第11和12句,回过来接第9句和第10句,以下13至18,句序正常。句序是跳来跳去,前后错杂,但押韵和平仄基本合律。

  我们基本认定,黎里条石上的《赠裴将军》早于上海博物馆的手卷。上海的手卷作于崇祯三年,庚午年中秋,即公元1630年,那年董其昌76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其昌史料·年表》36页)黎里条石上的《赠裴将军》,从董氏那段跋语,可知董其昌得到颜真卿真迹之后的临摹,当时激情勃发,摹写之后,意犹未尽,不能自已,加缀的那段跋文就是明证,肯定夜已经很深了。其中“夜雨催座折钗时”一句,颇耐人寻味,“催座”,董夫人前来相催,“折钗”,古人安歇前卸妆的动作,借指睡觉。由于《赠裴将军》帖,董其昌兴奋得无法入睡,凭此,我们推断这是董氏首次的摹本。

  1589年,董其昌35岁,得中进士,始闻有“戏鸿堂”之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董其昌史料·年表》22页)《赠裴将军》条石上有“戏鸿堂”一印,看来,《赠裴将军》当是董氏中年时期的临摹。

  上海博物馆所藏的手卷之所以诗句的次序与原诗有较大出入,我们认为那是董其昌晚年时背临的,因为脱离了颜氏的原稿,融入了董氏自身较多的理解和发挥,这件作品可以说是董书和颜体的结合。黎里条石上的《赠裴将军》书法,虽说也融入了董氏自身的理解,但相对于手卷来说,颜书的成份要多一些,更接近于颜体书法。

  颜真卿的《赠裴将军》诗帖,楷书、行书和草书错落有致,变化多端,不时杂有隶书笔法。字体大中小掺杂相衬,大者长达20余厘米,宽13至15厘米,小的只有4至5厘米见方。字与字之间少牵丝而气韵相关,犹如一群男女老少,胖瘦高矮,大大小小,形态神情各各不同,但又不是杂乱无章群龙无首的乌合之众,而是有组织的群体,一个和谐的整体,是书法又如图画。

  总体而言,颜书“点如坠石、画如夏云、勾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节有态、笔力雄强、沉着端庄”,堪称刚健雄伟书风的杰出代表。颜真卿的《赠裴将军》,笔法变幻莫测,各体皆备,书家赞为气雄力沉的瑰宝。近代书家杨守敬就认定《赠裴将军》奇伟异常,乃鲁公绝作。观赏过黎里周氏条石上董其昌临摹的鲁公《赠裴将军》,不但对前人的评论会击节赞赏,而且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一定会有不同的领悟。

  (作者工作单位:吴江市黎里柳亚子纪念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