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303 总第七期>>书画鉴赏
  发表日期:2004年4月29日      作者:李海珉   已经有3676位读者读过此文  

柳暗花明浩荡春 ——读丰子恺《锣鼓响》



    倪迂空有萧寥趣,不着跫音丘壑中。乞与鹅溪三尺绢,冠中丫髻尽春风。自注:君善画人物山水。
这是上海松江籍南社重要成员姚雏《赠丰子恺》的一首七绝。查姚雏《恬养诗》,写给丰子恺的诗共有六首,这是第四首,作于1949年春天,当时上海将要解放尚未解放。诗中提到的倪迂,即元代画家倪瓒,重精神轻物质,信奉佛教,人称“倪迂”。丰子恺与倪瓒在好些方面,特别是对艺术的追求,非常相似,因此姚雏拿倪、丰两人并提。

    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丰子恺以一幅得意的画作赠予姚雏先生。此画宽30厘米,高24厘米,右上题曰“锣鼓响 雏老先生笑正,丰子恺画”。下钤白文篆印“丰子恺”,右上有一长圆印章,朱文“缘缘堂画缘”。画面上,有个小儿一手前指,一手牵着奶奶,努力地要往锣鼓响处去。姚雏先生受画后,回赠了两首绝句。二诗收录在姚的《恬养诗》241页,录如下:

    丰子恺赠画,画作一童子牵老妇行,手前指,题曰“锣鼓响”。戏成二绝:

    锣鸣鼓响喧阗处,柳暗花明浩荡春。稚子阿婆无老小,大家来作自由人。

    士写簪裾女翠蛾,千篇一律不嫌多。作家自有平民手,只向农村画四婆。

    第一绝的“喧阗处”,喧阗,热闹的锣鼓声,处不是空间就是时间;“浩荡春”,春,不是季节,而是蓬蓬勃勃的生机,是柳暗花明后的生机。那阿婆手执一柄蒲葵扇,点明的季节是夏季。画作上没有标明年月,不过从“稚子阿婆无老少,大家来作自由人”二句来看,显然,点明的是上海刚刚解放的夏季,查阅姚雏先生的《恬养诗》中二首回赠的绝句,属于己丑年夏季,己丑,正是1949年。

    历来画家都以才子仕女为刻画对象,而丰子恺以他独有的目光,以他平民的手笔,描绘了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中的村姑村婆,当然还有田夫村氓。那阿婆梳着头发巴,身穿淡土林斜襟布衫,肥腿黑色中裤,挪动着一双粽子似的小脚,从头到脚打上了历史的印记。解放了,老的一辈和新的一代都进入了新的时代,携手“来作自由人”。好眼光,好视角,小题材显现了大主题,一曲令人心动的跫音!

    锣鼓响了,好戏要开场了,也许是上海的独脚戏、小热昏,也许是越剧的笃班、宁波马灯班。锣鼓响,脚底痒,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拢来,经过频仍的战乱和苦难,今天太平了,安宁了,人民扬眉吐气了。

    望着画上喜气洋洋的祖孙俩,不少人在赞叹之余不禁要问,画家为什么不画眼睛呢?据说有一次,姚雏和丰子恺也谈起这个问题,子恺笑而不语,姚略一沉思,说道:“不能点睛,点了眼要走没的吧!”子恺微笑颔首,自言自语似地说:“正得我心。”此后,姚雏谈起《锣鼓响》的艺术,多次说,《历代名画记》有过记载,南朝的张僧繇,在庙宇的墙上画了四条龙,都不点睛。后来在旁人的一再催促下,将其中的两条点了睛,结果电闪雷鸣,点了睛的两条龙活了,腾空而去。现在,子恺先生也不能为祖孙俩点睛,否则这一老一小也会走掉的。

    最后顺便说一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12月出版的《中国美术辞典》第16彩页,收有丰子恺同样的一幅《锣鼓响》漫画,下注“现代    丰子恺    锣鼓响图册页”,艺术上似不及赠予姚雏先生的那幅传神。彩页上的那幅丰子恺签署的时间是“癸卯四月”,那就是1963年4月的作品了,二者相较,前者跫音绕耳,意义当不可同日而语。


 

    (作者工作单位:柳亚子纪念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