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302 总第六期>>书画鉴赏
  发表日期:2003年10月24日      作者:孙 洵   已经有1420位读者读过此文  

碑帖交融 刚中寓柔 ——简论陆维钊先生与书法艺术



    在中国近、现代书法史上,陆维钊先生是一位建树丰厚、深孚众望、影响深远的老辈学者、教育家。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教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很值得我们研究、并从中能寻觅到后人所需要的启示与借鉴。

                                                 

    陆维钊(1898-1980)字微昭,晚年常署劭翁。出身于浙江平湖一旧知识分子家庭。受父母熏染,自幼酷喜词章文赋,临池墨翰,日课不辍。弱冠前负笈远游,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1903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后改名两江师范学堂),1920年后易名东南大学,北伐胜利后称国立中央大学。缪筱珊、李瑞清(清道人)等名家为早年的学督(校长),陈三立、方履先、柳诒徵等学界俊彦、书坛名宿皆在该校任教。故尔校内学术空气、书法氛围皆极其浓烈。直至此老晚年,每谈起求学于金陵,学有所获,感触良深。

    1933年,叶恭绰(1881-1968,遐庵,广东番禺人)为编撰《全清词钞》一书,专函给南京唐圭璋,唐因内子养疴无暇兼顾,遂举荐陆维钊。陆深知叶氏家学渊源(祖衍兰公、父佩公均岭南大儒),本人又出身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是位能做实事的学问家。协助叶氏著书,也是一次极好的历练良机。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叶恭绰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书法家、书论家。对陆氏而言虽耗时四、五个春秋,不论学术研究的框架模式,还是书法功底、涉猎范围都得到拓展与提高。陈中凡教授(1888-1982,江苏盐城人,20年代任教于“南高师”)对笔者说过,评估陆维钊的书法有两个源头:一是清道人、柳诒徵在碑学上的熏染;二是他受叶恭绰写帖的点拨。因叶氏著书立说乃至日常函札全用毛笔。所以陆老说过当时再累,也得执毛笔而书之,况且叶又是长者。

    维钊先生长年在院校开文学课、书法课。公允地说此老的书法理念是有碑、有帖,并行不悖的。绝非臆断,有案可查。20世纪40年代,张其主编“现代文库”丛书时,陆老集、整平日授课笔记写成《中国书法》一书,全书分七章,包括书法之美术性与其作用、心理流程、执笔用墨与选碑辨纸等,书体既有正楷、行草,也有隶书与古文字等。列于丛书第2辑。1948年6月由上海华夏图书出版公司印制发行。此书在当时于书法教学的价值是很高的。

    新中国成立后,维钊先生出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他为人质朴忠厚、古道热肠。直至晚年,不论本科生、研究生,只要有所问,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故口碑甚好。观其一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有用之人材。有不少在书法艺术学领域成绩蜚然,如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朱关田教授等。

                                                 


    古今中外,大凡有建树的艺术家,总是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按照个人气质、性格与审美取向去孕育、造就个人的创作风貌。维钊先生在书法创作的实践过程中,吸收草篆的伸屈自如、蜿蜒曲折之神韵,学者称其篆书状如“蜾扁”,苍劲浑厚,气势过人,早为书界认同,此处不再赘言。

    关于此老的行草书,一眼望去给您的感觉就是迥异于常人。内行一看,不必检验落款与钤印,必是维钊先生所作。不论结字、用笔、章法与气韵全从北碑中来。有《始平公造像》、《云峰山石刻》、《张猛龙碑》直至《张黑女》的特点,还包容了北魏众多墓志,妙契帖学底蕴,游丝萦带,风采绰约。原本是龙威虎震、势雄力厚;如此融化之后,体格虽凝重,奇特流宕之中又有几许峭、飘逸的寓意。就书体而论,北魏刻石与墓志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一种“中间型书体”,将其放入行草书中,则要巧思冥想,演化出一个以刚为主又有刚柔相济的品格,这才算上乘之作。这自是后人眼中事,老人家生前是一位不知疲倦、艺术创作上永不满足的人。他说过,若身体容许,他还要在“二王”书法上下功夫。也就是说他未必满意自己的创作。实则已经进入碑帖交融、刚中寓柔的境界。还有明证:陆老的师辈中,众多学者的字、号多含鞭策个人勤奋努力之意,如柳诒徵字劬堂,见《诗·小雅·鸿雁》:“之子于征,劬劳在野”。系指劳苦劳累之意。而此老60岁开始以劭翁署款以自励。劝勉自己要“年高德劭”。简言之,不论人品艺品,创作诸方面还要努力。这对我们后生小子是个教育,是个明鉴。

    2001年12月,笔者应约赴嘉兴出席“蒲华研讨会”,顺道去平湖瞻仰以老人命名的“陆维钊书画院”。虽县级机构,其建筑规模、风物藏品很是喜人,说明父老乡亲永远缅怀老人一生的业绩。

    (作者为江苏省书协学术委员)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