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302 总第六期>>书画鉴赏
  发表日期:2004年4月23日      作者:顾鹤冲   已经有1273位读者读过此文  

指画的又一高峰



  继高其佩之后,将指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者,当为现代书画大师潘天寿。

  潘天寿,原名天授,字大颐,号寿者,1897年生,浙江宁海人。幼时临过《芥子图画谱》,后又自学岭南派画法,早年受到李叔同、吴昌硕等影响。但他不拘缶翁形迹而自行苦心探索,另运机杼。他从“八大之奇”而济之以“石溪之繁”和“石涛之变”,再加上自己的创新,使其画风具有强烈鲜明的个性。

  指头画的技法特点正好适合于潘天寿那刚直倔强和深沉质朴的性格,以粗放古拙取胜的指头画,可以充分发挥他胸中的壮气和蓬勃的激情。他曾说:“高且园有印章云:‘不过求无笔墨痕’,此语是指头画之极境,亦是毛笔画之极境。”无笔墨痕即无雕琢痕,一切自然、古拙、浑朴、刚健、老辣、生涩的东西,都具有石雕的骨力之美。故吴之说他的指头画得“巧中拙,熟中生”,从而“用线生涩凝练,很有石刻朴实的质感。”总之,他在毛笔画上所得到的,在指头画上更获得加强;而他认为在毛笔画上所得不到的,就在指画上去获得。

  潘天寿还说:“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印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变中求常以悟变。”可见他作指画,是追求常与变的辩证关系,以不断寻找新的突破。

  潘天寿的指画取材宽广,无论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人物无所不精,尤以松、鹰、荷、石最多得意之作。数丈巨幅,随意挥洒,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册页小品,生动精巧,布局奇特,格调清新。他以指墨作松树,“柯如青铜根如石,”松干松针仿佛皆由生铁铸成,是力与美的高度结合,正如他自己所说:“老夫指力能扛鼎,不遣毛龙张一军。”他画鹰鹫,或淡墨平涂,或焦墨一片;作荷花大胆泼墨,四指并下,水墨淋漓;作墨梅则简练古朴,惜墨如金。总之,他的指画手法多样,层出不穷,出奇制胜,耐人寻味。

  潘天寿的指画,从表现孤傲超脱的内心世界转向表现峥嵘壮阔的时代精神,变文人画的萧散淡远为现代艺术的强劲有力,从而使其作品既具有雄健劲拔、奇崛高华的独特风格,又呼吸着强烈的时代气息,从而使高其佩开创的指画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地。

  更可喜的是潘天寿在其重要论著《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对指画的历史、特点和技法作了精辟的论述和总结,这对中国指画艺术的发展将起深远的影响。

  著名画家钱松,少年时曾在街头见到卖卜的测字先生在白色漆板上用指蘸墨作画以兜览生意,受此启发,回家后他在“润红字”用的白漆板反面,仿效指画,但这纯属出于好奇、游戏而已。钱老八旬以后,才正式创作指画,用他自己的话说,因“目昏手颤,精力衰退,思念髫龄儿戏事,试以指当笔,恰易着力,由于指受心的直接指挥,真是‘心手相应’,使我快慰,也表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顽强性。”

  从《钱松八旬后指画集》所收集的近五十幅作品看,无论山水、花鸟、蔬果,都十分精妙。“指画虽是粗笔疏体,也要求粗中求细,疏中求密,粗石狂怪,细石纤弱,疏不虚空,密不板滞,做到粗细有致,疏密相间,互为作用。”(胡海超语)钱老指画的成就,是建立于几十年笔画的深厚基础之上的,其作品,尤其是山水画,可说是几十年来许多作品的浓缩与延伸,是新的创造与提高。正如他所言:“学好毛笔画,再作指画,恰似熟中返生,这是别具一格。”他的作品,如《南湖》、《塔山永峙,延水长流》等,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个人风格,洋溢着画家热爱新社会的火热感情,为指画如何表现生活树立了榜样。

  一生为指画的发展奔走疾呼者,当为已故指画家四明一风先生。

  四明一风,原名虞一风,别号白云老人,1916年生于浙江镇海。早年曾随王鹿春先生学画,后考进武昌艺专,学习西洋画,毕业后在福建任教。日寇侵占福建后,先生积极投入抗日募捐活动。有一次为筹集资金,决定举办义卖画展,但在流离中,画具皆已丢失,被迫以指代笔,作指画数十幅,参加展览引起轰动。从此他尽毕生之精力,探索与推广手指画艺术。四十余年来,传授学生三千多人,直至谢世前数小时,还在孜孜不倦地辅导学生。

  四明一风教导学生要“学之博,习之熟,精于笔,后善指。”主张学指画要有坚实的笔画功夫,贵在继承中有突破、求发展。他与高其佩、潘天寿不同处,主张指书指画合璧,无论题款染色,都不赖于笔之辅助,有时连印章也不用,只按个大红手印,可谓是彻底的指画艺术了。

    (作者工作单位:昆山市人大常委会)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