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302 总第六期>>王铎研究
  发表日期:2004年4月22日      作者:陆家衡   已经有1936位读者读过此文  

王铎及其《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轴



    在明末清初的书坛上,王铎是一位承前启后的书法大家。他的行草书对于后世的影响并不亚于董其昌,被吴昌硕誉为“有明书法推第一。”

    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嵩樵,别署松樵、痴庵、痴仙道人、烟潭外史等。河南孟津人,世称“王孟津。”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与黄道周、倪元璐同授翰林院庶吉士,旋授编修。累官少詹事、詹事、经筵讲官、南京礼部尚书等。甲申之变后,在南明福王朝中任东阁大学士。顺治二年(1645)降清,受召任弘文院士、明史副总裁。他在清朝累官礼部左侍郎、太子少保。后乞假还乡。顺治九年授礼部尚书,未及赴任而病逝故里,终年61岁,谥文安。

    在明末的书家中,黄道周和倪元璐殉节、傅山归隐,而王铎却身仕二朝,留下了人格上的污点,故后人对于王铎书法的评价也显得不公平了。特别是清乾隆帝将王铎列为“贰臣”,他的书法当然也在被贬斥之列。偶而有些议论,也只是书法“体格近怪,只为名家。”①但历史的尘封毕竟磨不灭璀燦的明珠,嘉、道时的吴德旋就敢于秉笔直书,他在《初月楼论书随笔》中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岂得以其人而废之,”充分肯定了王铎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王铎诗文书画俱精,尤于书名为盛。他的行草书规模晋唐,亦学米芾,正书学颜真卿、柳公权,小楷出自钟繇。其中以行草书的成就为最高。传世作品有《拟山园帖》、《琅华馆帖》等刻帖以及大量的墨迹。王铎是二王及晋人书法的积极推崇者和实践者,他认为“书未入晋,终成野道”,并自我标举“予书独宗羲、献。”留下了大量临习晋唐名迹的作品。从这些临摹作品中我们可以探讨王铎的审美观、技法以及书风形成的过程。

    昆仑堂美术馆藏有王铎《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草书轴一帧,为绫本,纵169厘米,横49.2厘米,凡4行,共44字。临王献之《余杭帖》,释文为:

    献之(白):思恋触事弥至。献之既欲过(余)杭,州将若比还京,必视之。来月(十左右),便当发。奉兄(见无)复日,……丙子二月 芝老先生词宗 王铎。
钤朱文“王铎之印”和白文“太史氏”。

    此轴为绢装,左右裱绢空白处有民国甲申(1944)年间唐仰杜等四人题跋。②四人中,瞿兑之和祝书元俱有书名于时。由题跋可知,“芝老先生”指的是赵胤昌,明万历丙辰(1616)进士,官至御史及川陕经略,《明史》有载。从时间和落款的口气来看,赵胤昌比王铎应年长。

    王铎的这件草书作品,款署“丙子二月”,即明崇祯九年(1636)。是年,王铎刚刚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京师翰林院的工作,正月间到达南京礼部尚书的任上。这件作品虽是应酬之作,却用笔跌宕、气势磅礴,不愧为王铎狂草中的得意之作。在此之前的十余年间,是王铎对于二王及魏晋、唐宋诸家书法广征博采的阶段,“登五岳然后知山,浮海澳然后知海。”③供奉翰林的这段时间里最大的收获,莫过于能饱览内府的珍稀藏品,其中包括《淳化阁帖》的多种善本及大量的宋元名迹。对于王铎的天赋、悟性以及对阁帖的钟爱,钱谦益在王铎的墓志铭中有如下的描述:

    “秘阁诸帖,部类繁多,编次参差,蹙衄起伏。趣举一字,矢口立应,复而视之,点画戈波,错见侧出,如灯取影,不失毫发。”④

    可见王铎对于阁帖所下的功夫非同一般,他选择了背临的方法,练就了熟读强记的真功夫,可以达到任拈一字而不失毫发的精熟程度。

    王铎《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草书轴,给我们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首先,王铎对于古帖的临摹,不以形似为目的,而是立足于“不规规摹拟”。这是他从米芾的书法中得到的启发。他在跋米芾《吴江舟中诗卷》云:“米芾书本羲、献,纵横飘忽,飞仙哉。深得兰亭法,不规规摹拟,予为焚香寝卧其下。”此幅草书的内容出自王献之的《余杭帖》,从文字内容来看,由于篇幅的关系,王铎没有录完全文,甚至有个别文字的遗漏和错记,可信确为背临。从书体来看,献之《余杭帖》是秀润匀净的行楷书,但在王铎的笔下却变成了任情恣性的连绵狂草。这是他匠心独运所至,王铎的一生对于临摹的重视是书法史上少见的,他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生不易。”⑤在他的眼底手下,创作和临摹没有明确的界限,临摹就是创作,创作就是临摹,互相影响,互相生发。王铎的这种学习方法,是前无古人的。

    其次,对于王铎狂草的来由,历来说法不一,当时就有人认为他学的是张旭、怀素。但王铎自谓不然,他视怀素草书为“野道”、“恶札”,“不愿临、不欲观”。客观地分析,王铎的草书是从阁帖中的张芝、二王以及唐人中化出,这从他的许多题跋中可以看出,从而印证了他“独宗羲、献”的一贯思想。从王铎的这件狂草作品来看,用笔的厚实和稳健,章法的奇特和险绝确实要胜怀素一筹。正如林散之先生评述的那样“王觉斯东倒西歪,但你学不象。他有气势,上下勾连”。“其草书转弯处如折钗股,留白尤妙不可言”。⑥王铎善于把古人的字拓而为大,增强用笔的提按顿挫,宽展笔势俯仰穿插的空间。圆笔环绕处有唐人法度,方笔转折处存晋人风韵,从而使唐人法度和晋人风韵结合得天衣无缝,达到了元、明书家没有达到的高度。故沙孟海先生认为王铎“矫正赵孟、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于明季,可说是书学界的中兴之主了”。⑦

    再次,王铎的这件作品写在绫上。绫质地松软有光泽,且有渗水功能。水墨对于绫的渗化比生宣纸更不易掌握,但墨色分明的效果似比生宣纸要佳。王铎善用涨墨,此幅墨色淋漓,观其重按处,浓淡有界,如烟云浮空;疾行处飞白丝丝,如枯藤盘绕。王铎的这种用墨法,没有气魄和胆略者是望而怯步的,在明清众多的书家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王铎对自己的书法颇自负,尝云“我无他望,所期后日史上,好书数行也”。他在《临阁帖》卷的跋语中曾感慨“予学书三十年,鲜遇知己。每有知希之难。世无伯牙也。即有伯牙也而无子期。孰知为伯牙也。攸攸千载,不知者必谓我言也诩。何诩何诩?安得知己旦暮遇之乎?”今天的书坛,大有王铎旋风席卷之势。因此,如何解读王铎,王铎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值得我们冷静思考的。
  注释
    ①梁《评书帖》
  ②王铎《为芝老先生书献之帖》轴跋:
  一、 “王文安公觉斯,文章书画名垂艺林,其手迹刊有《拟山园帖》行世,为时所珍。甲申仲夏因公来平,瑞泉五兄出其家藏文安为其先德芝庭公所书立帧嘱题。笔墨之精,迥异他帧。缘芝庭公为明季名臣,声誉之隆,当时已然,固不仅后人之景仰企慕也。唐仰杜敬题并志眼福。”
  二、 “盟津草法最精能,使转飞腾笔有。想得延宾铃阁暇,百函书罢染吴绫。
  甲第东莱世泽延,羽陵未蠹米家船。楹书囊笏勤收拾,更对龙鸾字炳然。瑞泉亲家出示王文安为先世芝庭公书轴,敬赋二绝。兑之瞿益锴甲申春日补书堂题记。”
  瞿兑之(1892—?)名宣行,以字行,号益锴。早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民国时任国务院秘书、国史编篡处处长,南开、燕京大学教授。工书,行书渊茂,有章草遗意。
  三、 “虎卧龙跳语未工,安吴名论敢从同。缥湘三尺凭挥洒,万丈风云在眼中。包安吴先生谓,古人评书多不合实际,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此果是何景象?安吴精研书学,所论指法湛刻入微。故其评书重法则,不尚点染。然若模拟气势,状画丰神,似古人之言,又未可磨灭。如文安此帧,得不谓龙跳虎卧耶?瑞泉仁兄以王文安为其七世祖芝庭公所书立帧属题。先德留遗,永为世宝。敬缀俚语,即希指正。甲申闰复大兴竺楼祝书元敬题于连心花。”
  祝书元(1882—?)字读楼,河北大兴人。京师同文馆毕业,任湖北高等学堂监督、湖北提法使、内务部次长。工诗,擅诗文。
  四:“王文安书如虬龙飞舞,不可方物。妄人或以江湖恶札目之,不知先生恪守二王家法,无一笔无来历。此帧为赵芝庭先生乃徇知之作,尤见精采。赵讳胤昌,字世茂,号芝庭。明万历丙辰进士,官至川陕经略。生五子,世称东莱赵氏五龙,著有《嘉树园诗集》、《涛音集》今胶澳督办、青岛市长赵君瑞泉七世祖。是书宝藏三百馀年,色泽如新。名作固有神物呵护,亦足见世族之善于保守。甲申花朝,瑞泉招饮京邸,举以相视。为题缘起而归之。尚其永保之哉。山阴俞家骥记于邃园。”
  ③王铎《书峨眉山纪览诗跋》
  ④钱谦益《牧斋全集·有学集卷三○》
  ⑤倪后瞻《倪氏杂著笔法》
  ⑥陆衡《林散之笔谈书法》
  ⑦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作者为昆仑堂美术馆馆长)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