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鄣吴村人,原名俊、俊卿,初字香补,中年后更字昌硕,亦署仓石、苍石、昌石、沧石,六十九岁以后以字行,号缶庐、苦铁、破荷等,晚号大聋。他是近代驰名中外的艺术大师,在诗、书、画、印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面目。
此作是吴昌硕为子云集《散氏盘》联。未署年款,正文十四字联,款三十五字。尺幅为134×33厘米×2。联语为:“边眉还师辰放马,淮南丰土暮来鸿。”长款为:“子云老弟台索书,为集散氏鬲字作联应之,椒堂侃叔不作从事古篆者鲜矣!安吉吴昌硕。”
子云即赵云壑(1873—1955),现代书画家。名起,以字行,号云壑、泉梅老人,江苏苏州人。初受学于李兰如、任立凡、顾若波,最后师吴昌硕,尽弃前学,遂成名。善画花卉、山水,兼摹印,取法猎碣;无论书画皆酷似吴昌硕,作品流传甚多。褚德彝尝称:“云壑书画,得吴昌硕之真传。”吴昌硕晚年的部分书画作品由其代笔。
吴昌硕曾说:“子云作画信笔疾书,如素师作草,如公孙大娘舞剑器,一本性情,不加修饰。”这话显然是赞扬中寓教导。正如这件书赠子云的篆书七言联,吴昌硕以石鼓笔意集东周《散氏盘》文字写成。赠于子云,似有意在告诫子云不可死守成法,力求出新也。
我们知道吴昌硕的书法成就集中体现在石鼓文上,其篆刻、绘画皆臻一流之根基也在于石鼓文。他一生临写石鼓文不计其数。沙孟海先生在《吴昌硕先生的书法》中谈到:“先生六十五岁自记《石鼓》临本,曾有如下一段话:‘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一日有一日之境界’这句话大可寻味。我看他四、五十岁所临《石鼓》,循守绳墨,点画毕肖,后来功夫渐深,熟能生巧,指腕间便不自觉地幻出新的境界来。正如怀素《风废贴》(又称论书帖)自己说:‘今所为其颠逸,全胜往年,所颠形诡异,不知从何而来,常不自知耳。’”〔1〕这已是达到了技进乎道的境界,可见吴昌硕所临《石鼓》之高妙。然而,可贵的是吴昌硕并不满足于此,到了晚年又常喜临《散氏盘》,可知其意在创新不止也。
这件“为子云集《散氏盘》联”便是力求新境之作。此作虽为集《散氏盘》字,然而上联“马”字,下联“淮”、“暮”、“鸿”等字,较多地保留了《石鼓》笔意,整件作品用笔挥洒自如。线条浑厚含蓄,润而不肿,枯中有神,苍劲险峻,酣畅淋漓。结字以险破险,复归和谐。整幅作品呈现出气壮山河之势。虽未署年款,但从作品风格来看,可以说是吴昌硕晚年肆意烂漫见真情之得意佳作。
注释
〔1〕见陶紫正、洪亮主编《吴昌硕》,西泠印社出版社1993年3月第一版,第62页。
(作者工作单位: 浙江省安吉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