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212 总第四期>>馆藏精品赏析
  发表日期:2003年8月12日      作者:褚建蓉   已经有1524位读者读过此文  

清健秀逸 诗意萦然 —读张大千的《松下抚琴图》



    松,不畏冬寒,不惧夏热,四季常青。象征着正直、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历来成为画家笔下的题材。宋代有不少画家善写竹、画梅,加上松树,称“岁寒三友”。到了元代,画家吴镇在“三友”之外加画兰花,成为“四友图”。现在人们对以松菊梅兰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并不陌生。同样“琴”也是画家常用的题材。唐代书画家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云:“辨才博学工文,琴棋书画,皆得其妙”。历史上以“琴”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也很多,如:北宋赵佶的《听琴图》(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蒋乾的《抱琴独坐图》(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仇英的《柳下眠琴图》(上海博物馆藏)以及清代画家禹之鼎等人的作品,都反映了文人雅士用画外之音来抒发远离尘俗的生活情趣。昆仑堂美术馆所藏的张大千《松下抚琴图》也是表现这类主题的一幅作品。

    张大千(1899-1983年),原名正权,后名爰,号大千、大千居士。四川内江人。1917年留学日本学习绘画和染织。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30年代与齐白石齐名,是一位诗、词、文、书、画、印俱精的艺术全才。他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六十多次。出版作品有《张大千画集》、《张大千画辑》等多种。

    《松下抚琴图》,1940年作。纵92厘米,横31厘米,浅着色,纸本。图中一枝斜松临空而下,占居了画面的三分之二,下有一高士席地而坐,琴置膝间,双手抚琴,目视前方,表现出一种远离尘俗、安然恬静的心境。左上方二行长款:“蟠空作风雨,发地鸣鼓吹。日晴四无人,声在高林际。伊优儿女语,蹇浅市井识。我欲抱七弦,写此以卒岁。山谷老人语。庚辰八月青城山中作,大千张爰。”整个画面着墨不多,虽大片留白而不觉单调、空缺,相反,给人以想象之余地。静观其画,似能听到松风拂拂,琴音袅袅,一种诗意跃然纸上。

    此图作于庚辰八月,大千时年42岁,离开中央大学艺术系后的第四年。这期间,张大千的绘画艺术主要处于学习、研究和融化传统的阶段,也是学习创作的鼎盛时期。此年,他创作了大量山水、花鸟等作品:如:《雨后丈人图》、《铁崖苍松图》、《寒枝白头图》、《花鸟》、《墨笔小猫》、《黄山云海图》、《赤壁后游图》、《水阁清凉图》、《仿王蒙双桥图》、《仿石溪山水条》等。而他的人物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却很少,有的只是山水的点景人物。象同年所作的《松人图》、《良友知音图》以及前期作品《双松高士》(1934年)、《芭蕉人物》(1941年)等等。究其原因,自宋元以降,人物画、佛像画、花卉画被看作别裁异派,摒斥在画匠之列。因此,一般画人物的画都不敢与山水画争衡。张大千虽绘作涉猎极广,称得上艺术全才,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传统时风的影响,也就在此年,长期萦然于心的在艺术上求变的意识使他产生了奔赴敦煌,去探寻中国绘画发展源流的举动。是年11月,张大千离开青城山,去了敦煌。

    敦煌之行成为张大千艺术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此后,他的画风为之一变,善用复笔重色,墨逸泽艳,画面更显得高雅华丽,潇洒磅礴。被画坛誉为“画中李白”、“今日中国之画仙”。他的人物画如1943年作《陶潜采菊》(重庆博物馆藏);1944年作的《仕女》、《采莲图》、《赏梅图》(均藏于四川美术学院),以及《簪花仕女》(重庆博物馆藏)等。不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作品更重线条勾勒、设色,人物面貌丰满、健美,主题更为突出,作品气势宏大,变简古淡远为精巧缜密。

    《松下抚琴图》作后四年,即1944年,近代学者俞陛云(俞平伯之父)在图上题记。云:“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泠泠七弦遍,万籁沉秋阴。高风陶渊明,抚琴悟深理。松径独徘回,悠然得天趣。眠琴绿阴下,画境与古同。须眉何飒爽,想见幽人踪。张君名画家,藏画亦雅士。相对倾一樽,且学陶公醉。弹琴松下静妙之境也,为赋五言四章以题之。甲申春日七十七岁俞陛云”。

    《松下抚琴图》虽构图简单,但松、琴、高士三者却营造出一种玉宇澄清的高洁境界,一枝斜松布局生动,枝干和松针笔法精致,人物形象逼真,神态自若,衣褶线条勾勒细谨,劲健有力,体现出张大千深厚的传统功力和清润雅健、明丽秀逸的绘画风格。正如故宫博物院杨新先生在鉴定昆仑堂藏画时所说,这是一幅真而精的好作品。

    (作者工作单位:昆仑堂美术馆)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