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209 总第三期>>艺林一叶
  发表日期:2003年8月18日      作者:香 山   已经有1438位读者读过此文  

黄裳寻访龚贤故居



    龚贤(1619-1689),清初画家。江苏昆山人,与学者顾亭林、诗人归庄、道学家朱柏庐均为同时期的昆山文化名人。龚贤号半千,野遗,柴丈、半亩、半山野老等。十三岁时,从董其昌学画,工山水,取法董源、吴镇,师法造化,境界开阔,流寓南京多年,为“金陵八家”之首,金陵八家只有龚半千所作的绘画,流传悠久,其他七人有樊圻、高岑、邹喆等作品有浓郁的明人气息,却不存在共同的风格,只是他们都生活在南京这个地方而已。

    在龚贤四十九岁时,迁居清凉山下虎踞关,以百金购瓦屋四五间,并就闲地筑半亩园,莳花种竹,以卖文、售画、课徒维持生活,稍得安适。他同王石谷、孔尚任、周亮工、僧石涛、查士标诸氏、颇有交往,切磋艺术,缅怀往事。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七十一岁的龚贤病殁于半亩园,孔尚任作五律四首《哭龚半千》悼之,且为之善后,移柩于故里渡桥镇。

    太平洋战争后,日军进入上海租界,结束了“孤岛”岁月。上海完全沦陷,形势险恶。翌年(1942年)冬,二十三岁的大学生容鼎昌(作家黄裳的本名)从上海出发奔赴四川继续深造,途经南京。他少年好事,和一位朋友一起寻访龚贤足迹,从鸡鸣寺到扫叶楼,已是下午五时许了,太阳早已下山。寒冬薄暮,走上山坡敲响一扇紧闭着的寺门,移时,始有一位瘦削的中年和尚应门,说:“二位居士的兴致真好。” 

    这真是乱世年头在南京城“寻幽访胜”的独特奇行的尖锐而深刻的评断。

    随着寺僧的引导,两人从一条孤悬的窄窄楼梯爬上扫叶楼,光线暗淡,也看不大清楚,并没停留多久,只觉得四壁新涂上白粉,还悬挂不少木刻楹联,原来是南京伪府显赫人物中有不少“诗人”,附庸风雅,于春秋佳日在此举行“踏城诗课”的。

    三十七年后,少年容鼎昌成为六十岁的散文作家黄裳了,重履旧地。和昔日相比,似梦似幻,简直到了一个簇新所在。门前路边树起一座牌坊,上面是“清凉山”三字,“半亩老人龚贤书”。两侧有“六朝”“胜迹”两块八分书的侧题,乃是近代诗人胡小石的手笔,却并未落款。

    进门以后左折,过去那条逼仄、孤悬的木扶梯不见了,换上了新砌的平整宽展的石阶,高处有门,上有“古扫叶楼”四字的填绿石额,系光绪年间旧物。再走进去,旧楼踪影全无,展现在面前的乃是一座金碧焕影,几净窗明的山楼,外面是小小的庭院,点缀着花木和湖石。楼上设有茶座,品茗当地名产“雨花茶”也别饶情趣,遥想龚半千当年老病贫交迫的故居经二三百年竟会修整得如此阔绰。

    旁边另有一座同样漂亮的山楼,满壁书画,可惜都是新作,没有一张原迹。黄裳想,此处应是陈列龚贤绘画和“金陵八家”作品的理想场所,即使展出原作不易,至少可以陈列些精美的复制品。楼上还悬挂着一幅介绍,上面引用龚半千六十七岁时请王石谷绘《半亩园图》写的长诗附跋的一段话,那是半千石谷作画时作参考的。对周围景色作了描写:

    “……清凉山上有台,亦名清凉台。登台而观,大江横于前,钟阜枕于后,左有莫愁,勺水如镜;右有狮岭,撮土若眉。余家即在此台之下。” 

    如此景色,在扫叶楼上是看不到的,喜欢寻根究底的黄裳,乘兴爬上清凉山。虽以山名,不过是一座缓缓高起的一座小丘而已。眼见满山林木,细草平坡,相当幽静。这地方就是清凉台所在。据余宾硕《金陵览古》云:“上有翠微亭,南唐时所建;又有不受暑亭,李后主避暑处也。”又说:“台踞山巅,俯临大江。每秋冬之际,木叶尽脱,夕阳返景,江涛浩渺,人烟寥廓。”黄裳看来,不论半千还是宾硕,都夸说了大江,其实在这里是看不见“江涛浩渺”的。不过是画家、诗人梦境中的景色,赋予现实的艺术思维。

   从山上下来,在扫叶楼,黄裳记起龚半千的一首诗:

    “登眺伤心处,台城与石城。雄关迷虎踞,破寺入鸡鸣。一夕金笳引,无边秋草生,橐驼尔何物,驱入汉家营。” 

    黄裳对于画家的早年经历还不甚清楚,也不去猜想,他曾参加什么抗清运动,但从他交往朋辈,从他的作品中,诗也好、画也好,都无可怀疑地断定:他是一位有着强烈民族思想的明遗民。

    孔尚任曾多次访问龚贤,一见如故,龚逝世十年后,孔尚任的《桃花扇》传奇问世。黄裳认为,龚贤是《桃花扇》中的人物,虽不曾以真实姓名在剧中出现,可以肯定,戏中某些人物的身上,至少有着龚贤和他的朋友的影子。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