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昆仑堂 200201 总第二期>>近代名家
  发表日期:2003年8月18日      作者:陈兆弘   已经有2722位读者读过此文  

方惟一先生年谱



清同治五年(1866年)丙寅 1岁 
先生昆山玉山镇人。父方筠亭,职业为堪舆家,俗称“看风水先生”;母顾氏。家境贫困,自幼在蓬朗镇外婆家长大。赘于钱门塘张氏,改姓张。张氏耕读世家,饶有资产。初名张方舟,又作张方中。为不忘其祖,中年后复姓方,名还(有时写做“勺”),字惟一。晚年自号虫寅庵。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 21岁 
入县学,为秀才。尝作应试命题为“必得重寿”的八股文,得到昆山县知县诸可宝的赞许,评语云:“立意精湛,结构谨严,行文如流水行云,疏宕错落,曲尽其妙,自是文坛名宿。”由于学行优良,被举为贡生。 
先生拜地方硕儒举人钱冕唐(字邦彦)为师。钱著有《拙庵诗文集》、《校补顾亭林年谱》。先生为其开门生,经指点,诗文俱佳,所作诗中有“荒冢魂开夜结花”一语,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句。 
两次赴南京应乡试,不第。从此,他就不再应试了。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 33岁
闰三月,作《放生园记》,署名张方中,由青溪徐士骏书,刻石立于玉山镇北塘街真清馆内。为现在所见先生最早的一篇著文。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 35岁
为人代笔作《归琅阝琊陈氏祭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辛丑 36岁
先生曾到直镇范家教过书。清政府兴新学,与王颂文(沂仲)于是年创立“樾阁学堂”,为昆山县第一所学堂。设在察院前半茧园的樾阁(今第一人民医院内)。先生主讲席(任校长),邑中优秀子弟,负笈偕来。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壬寅 37岁
又与王颂文等创立“亭林学会”,仿效明末复社,以讲学为名,呼吁推行地方政治改革。 昆山篆刻家马光楣的父亲去世,先生作《马君安斋传》,署名张方中。

图版一: 《昆曲粹存》序言,系方还手书。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 39岁
十一月,作《送昆山令俞侯去任序》。文中说:“独吾昆风俗之敝,不克自治,则重可忧也。”强调推行地方政治改革的必要性。署名张方中。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乙巳 40岁
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清政府向英国借款修筑沪宁铁路。是年,英国总工程师格林森,将昆山车站定在马鞍山东南麓,欲圈借马鞍山500多亩土地,建私人别墅。上海道已批准核办。先生得讯后,当夜在亭林学会召集同人开会研究对策。议决电请南京两江总督出面制止此事,维护了地方利益。 随后申请拨此项山地,开办蚕桑场,又以“公益会”名义集资创办“树艺公园”,广种树木,建立“马鞍山公园”。1936年收为县教育局公产,更名为亭林公园。 本年,在上海成立江苏教育总会,昆山推先生和王颂文二人为代表出席。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丙午 41岁
昆新学会(后改称昆新教育会)成立,隶属江苏教育总会领导,先生被推为会长,又任昆新学务会所的负责人。同时,发起成立学款经理处,负责整顿、经理全县公共学款和田亩存款等教育经费。 同年,先生与宁波人李庆钊创建昆山县商会。这是历史上昆山商人第一个为保护自己利益而建立的组织。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未 42岁
到江苏省“苏路公司”任职,主持购地局。其间曾聘请同乡王颂文到松江县设立分局任分局长。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戊申 43岁
先生在玉山书院震川祠(今培本小学内)开设法政讲习所。

清宣统元年(1909年)己酉 44岁
昆山先贤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原辑手稿,由苏州名士吴讷收藏。是年,先生去苏面商,蒙吴老慨允,将这件地方文献赠送给先生保存。先生不愿据为己有,转交给昆山图书馆收藏,有诗云:“千金赠我亭林稿,藏诸名山两不磨。”后此书收进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三编影印出版。原书今藏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列入全国善本书目。 八月,江苏省成立咨议局,先生被选为省咨议局议员。

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 45岁
正月,邑人集昆曲折子为《昆曲粹存》,先生为撰序言。此书于1919年出版。(图版一) 十月,清政府成立中央资政院,先生为98名民选资政院议员之一。赴京出席第一次常年会,会上以他为首提出“先行讨论速开国会案”,敦促清政府尽快立宪,成为轰动全国的新闻。


图版三: 培本小学校门,上面的字是根据原石刻临仿的。

清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 46岁
九月十四日,上海光复。昆山同盟会员张栋、周梅初等根据沪军都督陈其美的指示,进行光复昆山活动。先生密切配合,商讨对付清朝防军办法,决定由商会出钱供给饷款,让他们维持地方治安,这样就把防军拉过来了。 十六日,先生手持白旗,高喊“不怕杀头的跟我来”,与昆山民团团长沈光第率领民团数十人列队,荷枪实弹,冲入县署。 同日,昆山宣告光复。先生被推举为昆山民政分府民政长,主县政。发出安民布告,下令释放监狱中被囚禁的革命党人和会党中人,大开仓库把粮米发给城区贫民和郊区受灾农民。 先生不常坐县署办公,而到茶馆喝茶。每天清晨,手提铜吊上街泡水。百姓称为“平民县知事”。 当年夏季遭受大水灾,颗粒无收。先生执行江苏都督程德全的命令,以征收漕粮为由,背弃诺言,明令照常收租收粮,引起杨湘泾、正仪、巴城等地农民抗租风潮。县府派出常防军进行镇压,直到年终方才平息。这件事理所当然遭到各界的非议、谴责。

民国元年(1912年)壬子 47岁
三月,县议事会召集第一次会议,先生以民政长名义提交会议讨论两件议案:一、清丈全县土地;二、裁革“庄书”。清代钱粮征收,由一批勾结成帮的所谓“庄师爷”包办,营私舞弊,蠹害乡里。江苏省议员蔡璜(号望之)力主废除庄书弊政,提出了此案。 八月,县议事会讨论该案时,庄书200余人,围欧蔡璜,爆发了轰动一时的庄书革弊风潮。后得到先生支持,通过省议会下令废除。 面对全县上下错综复杂的政局,他左支右绌,感到“事无可为”。十月,主动引退。

民国二年(1913年)癸丑 48岁
到北京,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该校是全国唯一的国立高等女子教育机构,设国文和手工图画两门专修科。先生聘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生陈中凡任国文科班主任。由陈邀请来校任课的教师,新潮的有李大钊、胡适等,国故派有刘师培、黄侃等。所培养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文学家、教授的冯沅君,古典文学研究专家程俊英等。

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 50岁
春,先生往十里庄顾亭林祠堂祭祀,议修复旧祠。随后接受黄炎培建议,影印出版了《京师顾亭林先生祠堂第一卷子》,拟将出售该书所得的赢利作为修理祠堂的经费。先生并为该书作题记。

民国八年(1919年)己未 54岁
五月,北京爆发“五四”爱国学生运动。 北京女师于当年四月改为北京女高师,仍委先生为校长。他秉承北洋政府旨意,不准学生参加游行示威,与学生形成严重对立,成为时代洪流的落伍者。学生发起“驱方运动”。七月,他引咎辞职,离开了女高师。 九月,同乡蓬朗人张庸(字景云)病笃,先生到南通图书馆看护照料。张于次月去世。 年底,先生集文天祥句为祝寿联:“雨露一门华发润,江山满坐彩衣新”,赠南通实业家张謇(字季直,号啬公。曾任江苏咨议局议长。)

民国九年(1920年)庚申 55岁
一月,南通更俗剧场内的“梅欧阁”落成,梅兰芳和欧阳予倩联袂演出京剧。先生看戏做诗兴致很高,作《金缕曲·啬公招饮,喜晤梅郎》等诗词,并到过欧阳予倩家里。 二月,随张謇视察运河工程及通淮农垦工作。张謇与沈恩孚、黄炎培等人在扬州发起成立 “苏社”。该组织标榜“苏人治苏”,推行地方自治,谋求江苏省实业、教育、水利、交通的发展。后先生致省长韩国钧信札多封,汇报“苏社”社务。

民国十年(1921年)辛酉 56岁
一月,随张謇到上海、苏州、无锡、镇江、扬州。七日,途经昆山;八日,到常熟虞山谒翁松禅(同龠禾)墓。(翁是张的恩师) 旧历庚申年底,为张謇拟《东奥庄家庙奉主祝文》。 先生诗、文、书“三绝”,与北京方地山并称“南北二方”。张謇一再对人说:“我诗不如张景云,文不如方惟一。”受张謇聘请,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后与张政见不合,留书迳去。 任上海招商局公学校长。 是年,撰《吴先生兴学碑记》。吴名馨,字怀疚,上海人,创办上海务本女子学校。该碑记由著名书法家曾熙书并篆额,曾印行作为学生的习字范本。(图版二)

民国12年(1923年)癸亥 58岁
受江苏省政府委派,主持疏浚常熟白茆塘。年初动工,五月验收告竣。张一《苏州之农业》一文中讲到修浚水利时说:“若白茆湖、淀山湖、金鸡湖、阳澄湖……自民国以来,(塘坝)渐见废弛,韩紫石、方惟一、丁其生,曾施工焉。”

民国十三年(1924年)甲子 59岁
九月,齐卢江浙之战爆发,昆山地处前线,首当其冲,损失惨重。先生主持正义,斥责张謇为“罪魁祸首”。他与太、嘉、昆、宝、常五县互通声气,奔走呼号,救济战区难民。 十一月,写信给吴江、吴县商会负责人,筹借经费,以解除地方百姓因战争造成的痛苦。 先生又与王颂文等主动向上海红十字会联系,将齐卢战争中所应用的医疗器材,无偿留给地方,大大改善“广仁医院”(今第一人民医院前身)的设备条件。 后来周梅初评论说:“吾师对于地方事,无论若何困难,绝不灰心,此为我昆人人所公认也。

 

图版四:方还《题农集》诗手迹。

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 61岁
五月,蔡璜所著《风雨鸡鸣录》出版,书前刊韩国钧、张一和先生所撰序言。 十月,为厉安先生书对联:“罗浮括苍神仙所宅,金匮石室作述之林”。作品现藏昆山书画院。

民国十六年(1927年)丁卯 62岁
三月,在北伐军进驻昆山前夕,盘踞在昆山的直鲁军阀张宗昌部贺文良旅,以“血洗昆山城” 为借口,要挟勒索地方巨额钱款。先生设计一方面筹款,一方面与之周旋,智退了军阀部队。“方还智退张宗昌”,一时传为美谈。 北伐军进驻昆山后,先生赴上海作寓公,在《申报》上登载“卖文鬻字例”,以卖字卖文作生涯。 夏,为著名学者顾廷龙书写扇面,录《园居即事》等旧作诗四首。 是年,为昆山大东旅社写金字招牌,并撰书对联:“且挂柳梢鞭,此地是玉山佳处;所来天下士,问谁为铁笛道人?”词翰并美,典雅有致,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见到后赞不绝口。原对联后损坏,店主董云岫托程植士请上海澄衷中学校长王震公(昆山籍人)重写,但将“鞭”字误写成“边”。

民国十七年(1928年)戊辰 63岁
一月,赴南京任交通部部长室秘书。职务清闲,主要为省长韩国钧、部长王伯群写对撰文。自署虫寅庵,寓象蚯蚓埋头耕耘之意。 先生精鉴赏,富收藏,在南京太平南路夫子庙北开办“惟一碑帖店”,远道而来求先生墨宝、问道学艺的人很多,一时门庭若市。

民国十八年(1929年)己巳 64岁
七月,为昆山培本小学写校牌,石刻今存。(图版三) 十月,在马鞍山公园内建《故先锋团团长朱葆诚烈士纪念碑》,钮永建撰文,先生书丹(署名方勺)。该纪念碑毁于1966年文化大革命。 先生与“壬戌社”诸友发起“鹿城九老会”,定期聚会品茶、饮酒、吟诗、作对、拍曲,颐养天年。民国二十年(1931年)辛未 66岁 十月,蔡璜著《农》一书出版,先生作《题农集》诗,刊于书首。(图版四) 秋,诗人沈瘦东来访,作《秋雨新霁,别昆山方惟一先生》,有“老来诗酒供驱使,须鬓萧疏意气遒”句。



图版五: 亭林园内的“方还亭”,匾额为陆家衡所书。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壬申 67岁
一·二八淞沪之战爆发,先生携家眷到直镇避难。任当时昆山县长的安徽歙县人吴德耀也逃到直。先生面责其不该擅离职守弃城而逃。吴羞愧万分,当夜在直关帝庙投河自尽。时人评论说:“方还责吴,出于民族大义;吴德耀羞愧自尽,还是一个知耻的人。” 四月十日,先生卒于南京,享年六十七岁。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癸酉
是年九月,昆山地方人士将先生灵柩从南京扶送回籍。许多人到昆山火车站接灵。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甲戌
三月,卜地择吉,公葬于马鞍山之阳。昆山各界人士及亲友参加送殡执绋,举行路祭、公葬。由吴县张一写墓碑,墓前方亭内立《昆山方惟一先生公葬碑》,由无锡钱基博撰文,泰县韩国钧书,吴江费树蔚篆额。该墓“文革”中遭受破坏,仅存碑亭一座,近年已加修葺。(图版五) 碑文介绍先生一生行谊后说:“先生之文,茹古涵今,苏面王骨,笔舒气沉;先生之诗,出入苏黄,得黄之道,发以苏昌;先生之书,不专一家,沈雄宕逸,最自喜夸。出其余技,事必惊人。” 先生不愧为诗人、文章家、书法家,三者之中尤以书法成就最为突出,《中国书法大全》、《纫芳琐记》、《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玉峰翰墨志》等书都作了很高的评价。

二○○二年三月二十八日

 



 



  打印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