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佳作充栋,或意在“穷神变,测幽微”,或旨在“取会风骚之意”,“本乎天地之心”,莫不有裨于“鉴戒贤愚,怡悦情性”,在国人文化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
对法书名画的收藏,由来久矣。远在晋唐已蔚成风气,帝室尊为“有国之重宝”,民间亦视为“稀世之奇珍”。虽朝代屡更,藏家迭变,但官私收藏之风相沿不辍。至明清达于极盛,私家有无书画庋藏,竟至成为雅俗之分野。
晋唐宋元之际,私人藏家多属达官显贵、文人士夫,非此亦无力罗致雅玩。迨至明清,随着城市商业的发展,大商富贾亦跻身收藏家之列。更后,民主革命,帝制推翻,名作散出内府,乐此不疲的藏家更遍及军、政、商、学各界,原因是:列强的觊觎,唤起了发扬国光的民心;美育的倡扬,推进了艺术的普及;投资的风险,坚定了购藏书画的信心;文化的因革,尤需传世名迹的精研。
虽然,十年一梦,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私人收藏之风荡涤殆尽。但改革开放以来,西学再度东播,尤待弘扬传统;经济发展迅猛,更期文化腾飞。于是,有识之士,率倡精神文明;后起陶朱,渐耽锦牙玉轴。况复开行拍卖,有利藏宝于民,于是收藏书画之风再度于神州兴起。
自书画以金银论价,伪作便层出不穷。仿古摹今,穷其能事。明清以降,作伪尤奇,致使狂砂埋金,鱼龙混杂。故而,收藏书画贵在鉴识,无论先鉴后收,抑或收而复鉴,均需验其时代,别其真赝,别其精粗优劣。昔之藏家,或反复实践,终成钜眼;或借目他人,亦称睿赏。而现代分工日细,藏家各有所司,系统研习书画殊少闲暇,选购时机难再,不容斟酌,如无力广收而后精鉴,便需借助鉴家法眼下决心于顷刻。鉴家或供职博物馆,或执教高等院校,不乏过眼烟云,亦需日新眼界。于是藏鉴相长,藏家渐精鉴赏,鉴家亦有新著付梓。不独国内为然,海外尤为如此。
我自弱冠研读美术兼习鉴别,至今已逾三十载。其间于博物馆专司鉴藏,亦满一纪。今虽执教高校,每事个案研究,亦莫不得助于公私藏家。每念鉴界耆宿,年事日高,公私收藏,方兴未艾,深感鉴定书画后继乏人,乃接受国家文物局之托,复得校内外同仁之助,在美术史系内开设书画鉴定专业。拟以渊源流变为经,以鉴家丰富经验为纬,根究其所以然为因,目鉴其然为果,精求鉴赏法理,总结历史经验。俾使鉴定有学,后继多士。硕士生招考甫毕,为增补教学资料,遂遍览已梓图集,乃发现海内公私收藏,出版不及百一;海外私家珍赏,尤待联系剞劂。
正思发起呼吁,不图老友玉山早萌此想。彼主笔美术出版多年,数番出国考察,目睹海外遗珠,亟欲绍介国内。既以开拓读者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又以宏扬伟大传统,提供创新借鉴。已计划陆续推出海外私家所藏书画,并以昆仑堂为首选。盖出版海外华人收藏,固不仅表彰游子怀乡护宝之赤忱,亦足以讴歌中华艺术传统于炎黄子孙之非凡凝聚力。唯因时间匆促,乃热情邀我协助。深感多年学友,灵犀相通;发扬传统,责在我辈;虽杂务纷沓,仍仓促受命。
我与昆仑堂主素不相识,亦无缘拜观原迹。但闻此老自居东瀛,每于经商之余,购藏中国书画。殚精竭虑,废寝忘食,因志在保存乡邦文物,故深会得鱼忘筌之旨,初不以真伪挠怀,渐“买王得羊,不失所望,”更时获佳构快慰平生,日积月累,藏
已逾五百。论其时代,则远自唐宋近至现代;查其品类,则卷轴册扇齐备;虽名品不及《清河》、《江村》,而藏量已非“一角”可比。曾为公之同好,数年前在港制版,今觉桑榆向晚,又亟欲精选若干在国内刊行,以寄爱国怀乡之情。仅此一端,即令人感动,更况海内名公已题辞作序于前,晚辈如我,岂可不效法前贤略尽绵力。
所惜编选所据,仅有港版一书及彩照若干,共约二百余件,不及昆仑堂所藏半数。又因时间仓促,难与藏家请教。仅能管中窥豹,略别时代真赝,复诠次艺品高下,以时代为序,先有款而后佚名。为呈示收藏概貌,亦不便持例过严,但凡有当代名公品题者,概行入选;未必真迹而有一定研究价值者,亦尽量收入,共得一百余件,二百余图。凡港版断代鉴别讹误者,适当正名;卷册力求分图呈示,以见全貌。其作者小传,体裁内容,别本收藏,时代真赝,艺术特色、研究价值、重要题跋收藏等种种,均于图说中略加说明,务求鉴赏并重,考析结合,既说明藏品,亦启发观者。选编宗旨,概依人民美术出版社之要求,具体作品之断代真伪,亦曾印证于故宫鉴家,但仍以敝见为主。因所学谫陋,编帙匆匆,难免有误鉴之讥,遗珠之憾,但,披览一过,已可见藏者购求之忱,它对于学习书画鉴定与创作的后学,仍有不可替代的裨益。
在编选中,曾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新先生与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杨臣彬先生讨论商榷,附此鸣谢!
1993.6